和諧社會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3 / 3)

針對當前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應該加快城鎮化步伐,以城鎮拉動經濟的發展。農民應該改善種植結構,不斷推進農業科學化,加大農業的科技含量,同時應通過減免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城市通過加快工業發展反哺農業,促進共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對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應按照鄧小平關於“兩個大局”的思想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促進地區的共同繁榮、共同富裕以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同時,應把握一切發展都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觀點,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

第三,構建和諧社會應保持社會穩定。

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取得的各方麵成就,正是同我國的社會保持穩定團結的局麵密切相關。鄧小平曾經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因此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維護社會穩定。

針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等主要問題,我們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樣才能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走向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不僅僅是財富分配等經濟問題,還要保證公民權利、社會地位、民主施政、自由平等、公共服務和司法公正等;要從經濟政治等方麵全方位出發長遠考慮公平問題。在初次分配中堅持以效率為主的分配原則,調動生產者積極性;在再分配中,必須堅持以公平為主的分配原則;此外,還要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可以通過動員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建立社會救助、民間捐贈、慈善事業、誌願行動等各種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製度和機製,促進公平公正,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要任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針對當前人民內部的突出矛盾,應該建立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在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努力提高中等收入階層的比重。同時還要繼續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麵,加快構築社會安全網,要以失業保障為重點,進一步推動新型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和完善。

第四,構建和諧社會應加強民主法製。

民主法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製度化、法製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要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牢固地樹立起學法、用法、守法、和維護法律尊嚴的自覺性,特別要下大力氣提高黨的各級幹部和廣大黨員的法律知識水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係。在現有法律體係的基礎上加強立法的同時,還要對相關的一些法律條款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要求。特別是針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要抓緊製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使社會經濟的發展按照法製化和製度化的軌道不斷向前發展;要加強行政立法,以適應行政體製改革的需要;同時其他方麵的法律還必須進一步的進行完善。

第五,構建和諧社會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我們黨八十多年來的曆史告訴我們,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全新的事業,要求我們堅持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

而同時,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還不完善,一些領導幹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紮實,脫離群眾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黨員幹部不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還比較嚴重。

列寧曾一再告誡全黨:“共產黨人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麼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昭示我們:新的時代呼喚新的理論,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堅持以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並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先進性、不斷推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將有力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在21世紀的新發展,有力地推動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