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2 / 3)

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概念,但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於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在治國理念上,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他重新恢複和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摒棄了社會主義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理論,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了正確的路線基礎。其次,他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這就明確了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基礎。再次,在總體布局上,鄧小平不僅提出了兩手抓的方針,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並且提出了以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的“兩個大局”的構想。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新世紀伊始,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提出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麵,這在我黨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隨後,2005年春,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如何提高我們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問題作了全麵的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一,構建和諧社會應體現以人為本。

首先,和諧社會要體現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曆史上的人本思想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早在1844年,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曆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曆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毛澤東更加精辟地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動力。”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一再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由此可見,社會曆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者即人民群眾的曆史。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還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其次,和諧社會要體現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即發展的成果要惠及社會全體成員。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開明宗義地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總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提出中國的發展戰略要最終體現到人民生活水平上,並將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方麵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之一。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明確指出: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前進。

第二,構建和諧社會應加快社會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發展,發展是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我們必須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時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不放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隻有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才能為解決社會發展中麵臨的各種不協調、不和諧問題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手段。

此外,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比如加快和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又比如要加快義務教育體製改革,切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製。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使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夠上學讀書完成義務教育,切實實現人的基本素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