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2 / 3)

三、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論,都是在深刻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創立起來的科學理論。善於總結經驗,是我們黨的智慧,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科學發展觀是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發展經濟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都對探索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使我們黨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各種關係的理論,鄧小平關於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關於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思想、關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江澤民關於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思想、關於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十二種關係的思想等,都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而且對於我們今天解決所麵臨的現實問題,依然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指導意義。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實踐的發展,新的情況,新的矛盾不斷湧現,因而,關於發展的理論也需要不斷地加以充實、豐富、完善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波瀾壯闊,飛速發展,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曲折的教訓。改革開放前,我們在發展問題上走過不少彎路,有過許多不科學之處,受到過客觀規律的懲罰。改革開放30年,經過艱苦探索,在發展問題上,我們黨積累了不少經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全麵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堅持經濟增長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立社會保障體係,為困難群眾編織“安全網”;注重經濟與人口、資源、生態的協調發展等。黨的十六大在深入總結這段曆程的基礎上,提出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基本經驗,為我們繼續前進提供了更為科學的理論指導。之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發展這個主題,提出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前進。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正是對以往正反兩方麵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具有堅實的曆史基礎和實踐基礎。科學發展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加以深化,與新的時代特點和當前國情相結合,賦予發展觀以新的時代內涵。總的說來,就是發展目的更鮮明: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發展思路更清晰: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發展方略更完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建設和諧世界;發展要求更具時代性: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