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3 / 3)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鄧小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起點,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性思考則是鄧小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鄧小平的關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關於實行改革開放、關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關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一些觀點先後形成,可以說,這一時期,是鄧小平主要觀點的形成時期。並且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科學命題。十二大以後,鄧小平以實踐為依據,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全麵係統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明確概括和全麵闡發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第一次比較係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一係列科學理論觀點概括為十二個方麵,初步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等基本問題,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輪廓。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對台階式的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本質,計劃、市場和社會主義的關係,改革和革命的關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實踐標準和三個“有利於”標準的關係等等,都從理論上作出了新的深刻透徹的概括和闡發,從而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到了新的高度。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靈魂的黨的十四大,從九個方麵全麵係統地概括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使之成為比較完善的科學體係。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鄧小平理論”這一科學概念,並且在大會通過的新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認為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至此,鄧小平理論最終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由此可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曆史性轉變為標誌,經過近二十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逐步產生、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理論——鄧小平理論。

三、關於十一屆三中全會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幾點思考

(一)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成功的保證

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曾經有非常突出的實事求是的光輝範例。一是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二是新中國成立後,黨運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遺憾的是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沒有得到很好貫徹,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恰恰走向了它的反麵,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遭受了挫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在鄧小平等黨中央領導人的努力之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重新確立。鄧小平多次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明確提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為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黨的基本理論,確立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開辟了道路。也正是在這一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發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研究中國的國情,把握中國所處的時代特點

離開中國的具體情況和時代特征,馬克思主義作用的發揮就等於無的放矢。因此,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必須研究中國的國情,把握中國所處的時代的特點,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毛澤東曾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根本依據。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正是全麵地、深刻地把握和認清了我國所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基本國情,給我國國情作了科學定位,才正確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從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且由此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一段時期,由於我們對國情認識不足,提出了一些超越初級階段國情的任務和政策,導致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係列失誤。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於對我國的國情和時代特征有了明確的認識,所以才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改革開放的決定。鄧小平也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黨的曆史證明,無論是中國革命還是建設,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和做法沒有出路,唯書唯上沒有出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沒有出路,革命和建設要想取得成功,唯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確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戰略決策,我們的事業才能不斷取得勝利。

(三)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要注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並敢於進行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最大特征,就在於它是和不同曆史條件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於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既要繼承,又要創新。例如,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就其實質而言,就是一個理論創新的過程。他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祖國統一的“一國兩製”構想等等。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貢獻,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又適應著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發展的需要。這種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觀,為創立鄧小平理論開辟了成功的道路,也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並且在這一方向的指引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一係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相繼出現,並成功的指導著我國的現代化事業。

通過以上的梳理不難看出,在任何時期我們都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