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出席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並做了重要講話,係統地論述了實事求是思想。在這個講話中,鄧小平闡述了認識和掌握實事求是思想的極端重要性,批評了黨內一些不懂得深刻認識和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人,認為“他們的觀點,實質上是主張隻要照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誌的原話,照抄照轉照搬就行了”。並反複強調,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在鄧小平講話精神的指導下,全國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基礎上,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講話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並進而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的這個講話實際上就是隨即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這次會突破了原來的議題,開成了全局性的撥亂反正和開創新局麵的重要會議。實踐證明,隻有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除“左”傾僵化思想的基礎上,端正黨的思想路線,才能實現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才能搞好社會主義建設各項工作。
全會還明確指出,“必須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毛澤東同誌所倡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以發展”。全會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把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貫通起來,揭示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新的內涵,使黨的這條思想路線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是對毛澤東倡導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複、繼承和發展。
正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從根本上解除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糾正了多年來“左”傾錯誤指導思想,為在全國開始撥亂反正、平凡冤假錯案奠定了思想基礎;樹立了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態度,使得中斷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得以繼續。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時代和實踐特征相結合的具體表現
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就再三指示全黨,要把工作中心轉到經濟方麵和技術革命方麵來。毛澤東和周恩來領導我們黨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後來被林彪、“四人幫”打斷了,破壞了。此外,由於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致使工作指導上發生了一些缺點和錯誤,也妨礙了黨的工作中心轉變的完成,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受嚴重的挫折。而且當曆史發展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和平與發展逐步取代了戰爭與革命成了時代的主題,國際鬥爭的焦點也從軍事領域轉移到科技經濟領域,由此我國所麵臨的國際形勢也趨於緩和。但我們黨卻缺乏對這一時代特征的科學判斷,黨的工作重點沒能及時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些都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新中國成立後所犯的階級鬥爭擴大化乃至人為製造階級鬥爭的錯誤,既有將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誤解或教條化的問題,又有習慣於將革命戰爭年代群眾性鬥爭的舊方法和舊經驗照搬的問題。這一時期,沒有把馬克思主義正確地同中國真實的實際相結合,沒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當代化”,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理解有“教條化”傾向,這樣,雖然我們黨在主觀上仍然堅持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念,而實際上,我們所探索的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卻已經陷入歧途。
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在對我國的國情和時代特征有了清醒的認識之後,作出了一係列科學的決策。而這些決策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的結合。全會《公報》指出:“全會決定,鑒於中央在二中全會以來的工作進展順利,全國範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已經基本上勝利完成,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1979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三中全會關於工作重點轉移的重大決策從根本上解決了從1957年以來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工作重心問題,這是我們黨在政治路線上最根本最關鍵的撥亂反正,表明中國共產黨確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為了保證工作重點轉移以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實現,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提出改變生產關係、上層建築、包括思維方式等等在內的重大的革命決策。全會《公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麵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場廣泛的、深刻的革命。”為了適應工作重點轉移的要求,全會強調要根據新的曆史條件和實踐經驗,采取一係列重大的經濟措施,對經濟管理體製和經營管理方法進行改革,公開樹立起了改革開放的大旗。改革從農村開始,以後逐步深入城市,深化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外開放從試辦經濟特區開始,以後全方位開放。全會在作出改革開放新決策的同時,隨即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這些一道構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基本框架,並在實踐中開辟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至此,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轉變到各方麵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這三大轉變。此後,黨開始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三)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武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以這次全會為曆史起點形成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黨的曆史新時期。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從毛澤東已經提出但是沒有解決好的關於社會主義認識問題上開始的,正是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逐步產生、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