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一點思考(3 / 3)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強調尊重人民群眾的曆史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鬥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這一路線,是黨執政的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強調,對這一路線要長期堅持,毫不動搖。堅持群眾路線,要求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群眾,指導群眾科學實踐,並從群眾科學實踐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如此循環反複,既使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最廣大主體在科學理論指引下開展實踐,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獲得了最廣大的實踐者、發展者與傳播者。

(二)與大眾相結合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經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與最廣大實踐主體(大眾)相結合,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掌握大眾和大眾應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毛澤東同誌在《唯心曆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係,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係,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而鄧小平關於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時有過這樣的論述:“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

鑒於此,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加強對群眾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鄧小平、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特別指出:“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顯然,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的結合,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了強大的動力,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與大眾結合,應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堅持的一個方向,一條原則。

(三)與大眾相結合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以馬克思主義信念凝聚力量。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鬥幾十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鬥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困難有風險。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堅定信念。”這些論述告訴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風險與挑戰一定會有的,隻有用馬克思主義教育人民、武裝人民,我們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從長遠來看,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相結合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前途與命運。蘇聯和東歐劇變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時刻麵臨著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挑戰,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去占領意識形態領域,不能有任何的輕視、疏忽。否則,社會穩定就有可能受到破壞,社會主義事業也有可能受到傷害。新中國成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就說明了這一點,例如“文化大革命”的發生與大眾不能正確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或者馬克思主義立場不夠堅定有關。由此,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的結合,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極大的意義。

本文寫作目的有兩個,一是嚐試從實踐角度出發確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二是將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結合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中。國際的與國內的,曆史的與現實的經驗教訓都表明,馬克思主義與最廣大實踐主體相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自身存在與發展的需要,也應是一個國家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落腳點。列寧同誌曾經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所以,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相結合,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堅持的一個方向,一條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