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其表達方式、語言邏輯等方麵都與中國文化有著較大區別。要想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對實踐的科學指導作用,應當首先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文化形式,為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科學結合架起一座文化橋梁。對此,毛澤東同誌曾論述道:“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這一論述既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應該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也指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揮指導實踐作用的途徑。
曆史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文化相結合有助於避免因教條、本本地使用馬克思主義而對實踐產生破壞性作用。同時,有助於群眾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至關重要。這種結合為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開辟了道路,也為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掃除了障礙。而掌握群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存在與發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我們自覺的賦予馬克思主義“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一)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實踐主題也隨之變化
這要求,在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必須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時代特色。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一方麵保持理論與實踐主題的一致性,使馬克思主義不會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麵,賦予馬克思主義以強大的生命力,保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不斷向前發展。
恩格斯曾經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曆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係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圖畫,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成和消逝。”同時。恩格斯還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這些講話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絕對靜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也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注入新鮮的血液,以保證其對實踐的科學指導。僵化的、教條的對待馬克思主義是錯誤的,是沒有出路的。毛澤東同誌在批判教條主義錯誤時有過一段精辟論述。他說:“我們曆史上的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種,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把這些馬克思主義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們所要的是香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臭的馬克思主義;是活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馬克思主義。”顯然,對馬克思主義采取僵化、教條的態度,那就是“臭”的、“死”的馬克思主義;采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度,就是“香”的、“活”的馬克思主義。
(二)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必然體現為勇於開拓創新的行動
江澤民同誌在《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同誌、鄧小平同誌,從不教條,從不僵化,總是與時俱進,總是根據曆史條件的變化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紀,他們理論工作的著重點,是構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係,指導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列寧的理論探索,重點是解決俄國革命和革命後的建設問題。毛主席、小平同誌則重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問題。”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指出:“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全黨同誌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曆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燦爛的光芒。”這些論斷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緊跟時代步伐,適應實踐變化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走向輝煌。換句話說,與時代相結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題中應有之意。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與大眾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要求
群眾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顯著特性,馬克思主義是大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這一科學理論的目的,就是將大眾實踐經驗係統化、科學化,進而更好地指導大眾實踐。這要求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應該回歸大眾,被大眾所掌握。從這個意義看,大眾是馬克思主義轉化為現實物質力量的實踐者,脫離大眾,馬克思主義理論將不再是銳利的武器,而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這顯然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能認同的。同時,馬克思主義的不斷豐富與發展也離不開大眾。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書齋裏的學問,它建立在對群眾疾苦的了解上,建立在對群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上,隻有在總結大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才能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