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每一次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再認識,這一理論在黨內的成熟與發展,都與革命實踐的經驗與教訓有著必然的聯係。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迫使紅軍開始長征,為黨帶來了重大的損失,但這種錯誤也使黨充分認識到了“左”傾教條主義的危害,在隨後的遵義會議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黨在思想路線上開始向實事求是轉變,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加徹底,更加成熟。第一次曆史性飛躍才得以繼續。
三、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集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必要保證
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對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1930年5月,針對當時黨內盛行的教條主義錯誤,毛澤東寫下了《調查工作》(即《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命題和原則,精辟地闡明了共產黨人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到群眾中去做調查,從實際出發來製定鬥爭策略的思想路線。而在其後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著作中,毛澤東又對這一理論作了更為科學的理論概括,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科學論斷,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然而,由於當時毛澤東並不處於黨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沒有上升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使得這種正確思想沒有得到廣泛傳播,也沒能指導我黨的革命實踐。在隨後的革命鬥爭中,黨依舊犯了“左”傾教條主義和“左”傾冒險主義,沒能在實踐中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遵義會議特別是六屆六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中國共產黨開始真正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這也使得毛澤東等同誌能夠站在總攬全局的位置上,更為係統深入地進行中國革命理論問題的研究,更加準確地提出關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和政策。
此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曆史飛躍過程中,產生了一項偉大的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這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以毛澤東的名字命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毛澤東是這一理論的主要創立者,他的思想構成這一理論的主體。在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探索過程中,毛澤東善於從實際出發進行獨立思考,能夠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敢於不斷地革命與創新,指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原則、基本途徑和方法,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成果——毛澤東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不可忽視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