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進程中斷的原因與教訓(2 / 3)

縱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這幾個發展階段,其共同點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真理融於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時代精神之中,並在與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的動態結合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中斷及原因分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中斷主要表現在民主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的兩次挫折中。

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的“左”傾錯誤,特別是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其主要特征就是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完全不顧及中國的實際情況,以致革命的失敗;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同誌晚年犯的錯誤,特別是持續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釀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對於前者,俄國革命經驗是很寶貴的,“以俄為師”的中國共產黨應該認真學習。俄國革命經驗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俄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而產生的,十月革命的成功證明這是正確的。列寧的偉大在於他沒有照搬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勝利論”,而是根據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特點,揭示了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勇敢而鮮明地提出了“一國勝利論”,並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危機的大好機遇,領導俄國革命一舉取得了勝利。但中國的國情與俄國不一樣,因此中國革命不能完全照搬俄國的革命經驗。中國革命的做法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的原理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才能確定。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糾正了王明路線的錯誤,實現了這樣的“結合”,所以才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正是在這一成功結合的基礎上,實現了中國革命實踐中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

對於後者,很多人將其終端原因歸結為毛澤東同誌脫離實際以及當時情景下的個人崇拜。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典範,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後,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變了,加上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律缺乏了解,最終因為對國內外階級鬥爭形勢的錯誤分析和認識,以及在經濟建設方麵的急於求成,中斷了他已經開始的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一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嚐試;在經濟建設中照搬過去革命年代的成功經驗,違背經濟規律,誇大黨和群眾的主觀意誌與精神力量的能動作用;在經濟建設受挫以後,又把精力轉向階級鬥爭,以階級鬥爭為綱,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這就背離了中國國情,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正如中共中央已經明確作出的結論中所分析的,這是由於背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陷入了主觀主義的泥潭所致。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經驗與啟示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來看,雖然我黨在中國革命中實現了第一次曆史性飛躍,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取得了偉大的成功,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提煉出了深刻的真理,但在新的曆史時期,麵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時,如果隻是沉湎於曆史的成功經驗中,而不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新的國情相結合,同樣也是會犯錯誤的。因此,在今後的探索中,我們應該注意的是: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中國的實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以生動、鮮活、獨特的中國具體實踐為依據。離開了中國社會實踐主題和任務的需要,離開了這一前提和基礎,就無從說明馬克思主義何以中國化,中國化既無可能,也無必要。毛澤東思想主要是圍繞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時代課題展開的,鄧小平理論主要是圍繞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中國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課題展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圍繞加強黨的建設、永葆黨的先進性、增強黨的拒腐防變能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帶領全國人民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課題展開的,“科學發展觀”更是涵蓋了解決現階段我國麵臨的國內國際問題的新內容,提出了解決現階段我國發展所遇到的諸多問題的新的發展思路、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要求我們一定要深入實踐,了解社會,把中國社會作為自己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