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立初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以黨的奮鬥目標與執政能力為例(2 / 3)

(二)階段性目標之二:“一化三改”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即進入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按照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國由於經濟文化的極端落後,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要經過一個相當長時間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來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和文化建設,以便為將來過渡到社會主義創造條件。經過三年恢複時期,我國社會情況發生了如下變化:首先,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的任務完成了,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其次,人民民主專政得到了鞏固,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有了根本好轉,這就為進一步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創造了條件;第三,經過穩定市場物價鬥爭和幾次大的政治運動,特別是經過“三反”“五反”運動,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而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性、虛弱的本質和孤立的境地也進一步暴露;第四,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已有初步開展,40%的農民加入了互助組,農村生產合作社出現了幾百個;經過兩次工商業調整,已有一半左右的資本主義工業被納入不同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由於這些情況的變化,黨中央開始重新考慮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部署。

1952年底,恢複國民經濟的任務完成後,黨中央明確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這條總路線由1954年2月召開的黨的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準,隨後又載入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之中,成為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標誌著“一化三改”成為黨在這一時期新的奮鬥目標。

從1953年到1956年的短短幾年中,我國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場涉及幾億人口的、變革生產關係的、極其深刻的大革命。這場大革命的勝利,打破了舊的生產關係,解放了生產力,壯大了社會主義經濟力量,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場大革命的勝利,不僅使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會主義教育,而且也使原來的剝削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而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的生命。尤其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用和平的“贖買”方法把資本主義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經濟,這是馬克思和列寧早就提出過但從來沒有實現過的設想。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原理,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繼續保持了同民族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逐步形成的聯盟,在實踐中創造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一整套由低級到高級的合理的改造步驟,在發生很少的社會震動的情況下,勝利地完成了和平變革資本主義經濟的曆史使命。

三、奮鬥目標的實現與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分析與思考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恢複工作的巨大成就與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即兩個階段性奮鬥目標的實現,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程中,提出了一係列具有獨創性的思想理論,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從多方麵開拓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尤其是“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奮鬥目標的實現,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執政能力。“執政能力就是執政黨有效地組織和掌握國家政權,並通過國家機關,依靠憲法、法律、國家基本製度治理國家的能力。”這一時期黨的執政能力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正確的執政理念為中國共產黨奠定了強大的執政基礎和良好的執政環境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包括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隻有堅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階級,改善工人階級在國家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才能鞏固執政的階級基礎。中國共產黨用發展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領導全國人民徹底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資源來源於人民,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做了國家的主人,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長期分裂的局麵,實現了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大統一和大團結,這就為廣大人民群眾在各自崗位上貢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奮鬥目標的完成,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加強了黨在人民中的信任度、感召力和凝聚力,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同體現了黨的執政能力的加強,為中國共產黨執政奠定了強大的群眾基礎,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資源。

良好的執政環境是黨的奮鬥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是新中國曆史上最為複雜而又極其艱難的社會轉型期,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經受考驗的關鍵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麵臨的嚴峻困難和問題是:能不能保衛住人民勝利的成果,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能不能戰勝嚴重的經濟困難,迅速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能不能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能不能經受住執政的考驗,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和艱苦奮鬥的作風。這些困難和問題,對剛剛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無疑是嚴峻的考驗。

然而,中國共產黨克服重重困難,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就取得了極大的成就。首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追剿殘餘敵人、基本完成祖國大陸的統一任務;摧毀舊政權,普遍召開各級各屆代表會議或人民代表會議,徹底完成土地革命;開展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等等。其次,領導國民經濟的恢複工作。沒收官僚資本,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開展了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國民經濟得到全麵恢複和初步發展。再次,鞏固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廢除了帝國主義國家依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的一切特權;提出並實施“另起爐灶”“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同蘇聯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蘇同盟關係;領導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確保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等。總之,新中國成立初期,軍事上全國大陸的解放,政治上民主建國、多黨合作,經濟上統籌兼顧,文化教育上除舊布新,勝利地進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迅速實現了國內穩定的政治局麵。中國共產黨的這些努力,為這一時期奮鬥目標的實現營造了良好的國內執政環境與執政基礎,也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和平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