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求真務實的精神造就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獨特的表現形式。儒家文化強調“入世”,這是一種獨特的務實精神。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在繼承古代的務實精神的基礎上,經過科學地詮釋和提升,從而日益成為人們普遍的思維定式和思維方法。正是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精神使馬克思主義在傳播的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表現出獨特的表現形式。解決中國革命所提出的問題,既不能從馬克思主義的書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也不能從國際共運的曆史上找到現成的經驗,隻能依靠中國共產黨人獨立地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進行新的創造和理論概括,形成適合中國情況的指導思想。黨內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不斷探索中創造性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把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一係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革命性的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互動,實現了自身的提升。這種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直接升級。社會主義文化是建立在繼承和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化之基礎上,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則是根植於黃河長江而成長起來的農業文化。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首先就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的農業和農民問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首先就是與中國以農村為中心的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毛澤東堅持了這個原則,確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鄧小平繼承並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依然把“農業和農民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心問題,以農村所有製為突破口並推動全麵經濟改革。實踐證明,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農村改革是成功的。從文化意義上說,是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現代文明升級,這個升級,越過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發展階段,是跳躍式升級的典範。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轉換。民本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們所倡導的民本思想都不是從人民大眾的利益出發,而是以維護帝王將相的統治為目的的,其落腳點在於使人民更馴服地服從統治者的統治,並沒有超出君為民主的範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繼承傳統的民本思想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原理,創立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實現了對傳統民本思想的超越。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思想,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付諸實踐,實現了決策的人民性和實踐的人民性,從而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以一種更加現實的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目標。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標誌著傳統的民本思想最終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轉換。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傳統的小康思想實現了新的飛躍。小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範疇。古代的思想家們,曾經對理想中的小康社會做過許多設計,賦予它很多思想內涵。但傳統的小康社會,隻不過是一種建立在落後生產力和封建私有製基礎上“天下為家”、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將傳統的小康思想融入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精神與治國方略之中,提出了“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鄧小平基於對這一目標的思考,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之後又用“小康”“小康之家”來解讀“中國式的現代化”,並把小康作為奮鬥目標與“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聯係起來。黨的十六大則進一步確立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就這樣,“小康”這個傳統文化的重要範疇,在現代條件下被中國共產黨人靈活地加以改造和運用,賦予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當然,這個“小康社會”是建立在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之上,以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這標誌著傳統的小康社會有了質的變化,實現了新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超越是全方位的,這個過程是長期的,不斷發展的。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