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主義以宗派利益為出發點的思想和行為,是封建宗派思想、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想在組織上的表現。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家長製和狹隘的小農意識,教條主義和封建宗派主義通常混合在一起。這種作風對內產生排內性,妨礙黨的團結和統一;對外產生排外性,妨礙黨團結全國人民。因此加強黨的團結和統一,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團結,必須堅決反對宗派主義。
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表現形式和宣傳工具,是一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文風。所以,要徹底埋葬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必須反對黨八股。毛澤東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號召全黨把它打倒、拋棄,“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和黨八股這三種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正是黨內不正之風的根源。這三種作風既不符合黨的先進性要求,又嚴重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給中國革命與建設造成了極大的幹擾和危害。
三、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方法,是延安整風運動的目的
(一)理論聯係實際的學習方法
理論聯係實際作為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首先要求黨員和幹部刻苦學習黨指定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文獻和有關文件,提出要“眼到,心到,手到,口到”,要精細研讀,深思熟慮,領會文件的精神和實質,要寫讀書劄記,要進行質疑、漫談,進行辯論、批評等,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其次,理論聯係實際,強調要深刻地反省自己,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自己的曆史,檢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最後,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寫出自己的思想總結,肯定成績和收獲,找出缺點,確定今後的努力方向。總之,就是以中央文件為“矢”,以實際工作為“的”,使理論和實際緊密聯係起來。
學習過程中,強調求實,對不同的對象提出不同要求。領導幹部要學習高深的革命理論,以便指導革命運動。在各種具體的環境下,能決定自己的工作方針,正確地觀察問題解決問題。一般幹部和群眾必須學習文化,提高文化水準,以建立學習理論的必要基礎。對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困難和學習的方法,毛澤東也堅持一種非常實在的態度,提出要在工作、生產中,以“擠”的方法獲得學習的時間,以“鑽”的方法求得問題的了解和深入。
(二)“團結——批評——團結”黨內矛盾解決的途徑
整風運動之前,王明等教條主義者遵循“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組織路線,不跟著他們走的,就要受到排斥和打擊,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在整風運動中,毛澤東等人認真總結黨內鬥爭經驗教訓,找到了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觀察問題、辨別是非、判斷得失的方式,提出了解決黨內矛盾要開展生動的、聯係實際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相結合的教育方法。提出,這次處理曆史問題,不應著重一些個別同誌的責任方麵,而應著重於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誌這樣兩個目的。對錯誤路線的批判是徹底的,對犯錯誤的同誌的組織結論和處理則很慎重,這樣的方針,被概括為“團結——批評——團結”的著名公式,並在實踐中創造了一整套正確的、深得人心的做法,從而在黨的曆史上開辟了一條通過組織及其成員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為黨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三)調查研究工作的態度與方法
1941年3月17日,毛澤東為《農村調查》一書寫下了第二個序言,對於調查研究問題作了全麵論述,並進一步闡明了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提出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一著名論斷。毛澤東將自己在十年內戰時期所作的農村調查集結成冊出版發行,是為了向全黨幹部指出一個了解下層的方法。他說,共產黨領導機關的任務,就在於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兩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謂認識世界,後一件事就是所謂改造世界。要做好這兩件事,都離不開調查研究。
1941年8月,在整風運動的準備階段,中共中央曾專門作出《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及《關於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明確指出,粗枝大葉、自以為是的主觀主義作風,就是黨性不純的第一個表現;而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密切聯係,則是一個黨性堅強的黨員的起碼態度。我黨現在已是一個擔負著偉大革命任務的大政黨,必須力戒空疏,力戒膚淺,掃除主觀主義的作風,采取具體辦法,加重對於曆史、對於環境、對於國內外、省內外具體情況的調查與研究。延安整風期間,中共中央發出的這個號召,很快在黨內得到熱烈響應。張聞天從1942年1月至1943年3月,到晉西北、陝北進行調查研究,歸來時寫了《出發歸來記》,總結自己的體會。他說,過去從未懷疑自己是一個唯物論者,但粗枝大葉、誇誇其談、自以為是的作風,正是唯心論者的特點,所以自我改造還得從做一個真正唯物論者開始。一個真正唯物論者的起碼態度,就是一切工作必須從客觀的實際出發,必須從認識這個客觀的實際出發,而調查研究是從實際出發的中心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