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關於黨的組織建設。對黨的幹部政策,毛澤東作了精辟而全麵的論述。由於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鬥爭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是不能完成其曆史任務的,這就為我們選拔幹部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對於幹部,我們不但要善於識別幹部,而且還要善於使用幹部,遠離“任人唯親”的路線,堅決執行“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選取一批真正有獨立工作能力、積極肯幹、肯為群眾服務的幹部。對於黨的紀律,他集中概括了四條: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用這四條紀律來進行黨內監督,並對黨員進行有關黨的紀律的教育,“既使一般黨員能遵守紀律,又使一般黨員能監督黨的領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紀律”。
第三,關於黨的作風建設。毛澤東主要強調了共產黨員在民族戰爭中要發揮模範作用。他指出共產黨員的先鋒作用和模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共產黨員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應該成為英勇作戰的模範,執行命令的模範,遵守紀律的模範,政治工作的模範和內部團結統一的模範;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範;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隻有共產黨員協同友黨友軍和人民大眾中的一切先進分子,高度地發揮其先鋒的模範的作用,才能動員全民族一切生動力量,為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
二、毛澤東《論新階段》的主題報告突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主題
(一)正確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勝利進行的前提
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指出:“學習我們的曆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大民族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發展法則,有它的民族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個,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之一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我們要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一段話指明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關係:第一,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與馬克思主義文化形態具有不同的內涵、特點和意義,有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因此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後,經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的催化,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不但日益客觀地反映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規律,而且由歐洲形式變成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形式,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的特性、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有中華民族的語言風格。第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揚棄。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與中國的具體實際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是全盤吸收,而是進行了科學的揚棄。因為中國自秦統一全國以後,便形成了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製度和封建皇帝製度,延續幾千年。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既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又有巨大的負麵影響。馬克思主義在實現中國化的過程中,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予批判的總結,融合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佳結合。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環境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內容
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隻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因此中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鬥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為此,毛澤東向全黨發起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運動的倡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因此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環境相結合,不但要從內容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且還要從表現形式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馬克思主義在內容上的中國化。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於中國具體的環境,把國際主義的內容加以改造,與中國特點相結合,形成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實際上都是指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內容上中國化。第二,馬克思主義在表現形式上的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要取得民族的形式,使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大眾化。毛澤東講到的“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是指把歐洲文字和文風表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成用中國文字和文風表述的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他提倡用“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來代替教條主義文風,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表現形式上的大眾化和通俗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與表現形式上中國化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完整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