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嚴重破壞公共道路。來往水庫的道路,是村集體花錢建造的,總價值150萬元。而運輸鎢礦這條道路是必經之路,被鎢礦廠無償地大量利用,很多的大型重型卡車長年在此行走,給路麵造成了超級大的毀壞。
(5)破壞了環境。這裏曾經是一片環境十分優美的原始森林,湖水清澈見底。實際上,旁邊的很多山區,早就已經利用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卓越的人文環境開發了旅遊資源,小溪村也正在積極研究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可是,鎢礦挖掘大大地破壞了優美的環境,並且難以在短時期內得到改善,這肯定將對旅遊資源開發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四、如何實現小溪村環境公正
1.排汙費用的繳納
要求所有的鎢礦企業在一定的激勵體製下進行生產活動。市場經濟中,最常見的激勵方式就是增加利潤。在這樣的激勵體製影響下,鎢礦企業就會想方設法利用所有能夠增加他們利潤的元素。而鎢礦企業經常采用的一種增加利潤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垃圾排出。主要是因為環境服務是無償的,盡量的運用免費的生產資源必然會使企業的利潤增加。對於鎢礦企業對環境的汙染,政府可以製定和實施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來規範和約束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還有一種更加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鎢礦企業對利潤的追求動機製定出一種製度,促進他們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即政府可以根據汙染排放量,按量收取一定的罰款。鎢礦企業月末或者年末所必須支付的費用是由其在這段時間內的排汙總量決定的。收費之後,由於向環境排放廢物不再是免費的,企業就會想辦法削減廢物的排放量,他們可能會改進生產流程,改換新的燃料,添置廢物處理設備等,從而減少汙染。
2.環境保護基金的籌建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汙染者在排放某些廢棄物或垃圾的時候,汙染者不僅不知道這種汙染物是否有害,而且甚至整個社會都不知道它是否對環境造毀壞。因為隻有在過了一段時期之後,損害才會慢慢的變現出來,並且被人們所認知。然而到了這時候,就會很難確定誰是真正的排汙者,或者就是排汙者本身已經倒閉破產或消失,根本沒有能力去賠償,這就不能給予遭受災難的人們任何的經濟補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利用國家的環境基金來補償,就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補償那些無辜受害者的損失。
3.研究製定切合實際的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可以說是政治協商的一個產物,它既會影響到自然環境,也會對人類造成影響。在研究製定環境政策時,各行各業的人士及代表就會聚在一起,大家為了控製和影響政策進行競爭和較量,因此利益衝突、拉幫結派、恃強淩弱的情況就會經常發生。在遙遠的美國,政策製定的過程還包含著政治的鬥爭:野心很大的政治家會盡力積累一些政治資本;而說服拉票的人員往往代表著某個集團的利益;管理機構有其自身的議事日程;包括別的一些人,所有的一切使得決策充滿衝突和爭執。經過這樣的程序製定的環境政策或許和我們所想象的處理環境問題的方法完全背離。雖然基本觀點都在宣揚,民主的政治應該能夠誕生符合經濟效率的措施,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疑問。
4.完善環境法規體係
實現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完善環境法規體係。環境道德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當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時,環境道德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起阻礙作用,環境保護普遍地具有一些影響效果。但是,人們有時候會出於私利,對自然之規律不管不顧,貪婪地蠶食自然來填充自己的私欲,從而就會大大損害他人和後代的利益。因此,如果環境道德發揮不了道德作用的時候,就必須借助法律來解決處理損壞環境的行為,以法律的形式約束人們的行為要遵循生態規律,處理人們在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過程中所發生的矛盾,強製執行“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每個人都擁有環境權,但同時也都承擔著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自覺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環境法製意識。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僅賦予人們享有環境的權利,也要求了每個人必須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道德與法律是規範和約束人們行為,是維持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兩種手段。
總之,環境公正是國家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當前中國人民在環境公正的關注,主要聚焦在政府和企業在無償獲得公共利益的同時能否承擔相應責任。怎樣才能更好地協調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集體責任和私人贏利、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當今中國社會所麵臨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培.公共政策與社會公正[D].西南政法大學,2011
[2]劉平.我國社會公正的核心價值取向[J].中國法學,2010,1
[3]王建斌.現代公共政策研究[J].公共生活,2010,26
[4]周強.淺論社會公正形態[J].江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4
[5]張敏.企業環境成本與控製[J].珠海特區黨校學報,2006,6
[6]張蘇平,李銳.我國社會存在的環境公正問題研究[J].天府新論
[7]黃小玲.解決環境公正問題的舉措[J].北方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8]趙素華.環境公正的未來展望[J].政法學刊,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