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校職員製管理的思考
院校管理
作者:魏一鳴
摘要:在大學管理由經驗的管理轉向科學管理、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轉向更加精細化的內涵管理的轉變過程中,建立一支職業化管理隊伍並構建起相關管理機製已成為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關鍵問題。本文係統分析大學管理職業化的基本內涵、職員製改革的發展方向,並提出通過職業化來解決我國大學管理效率低下、提升我國大學管理整體水平的觀點。
關鍵詞:高校 職員製 職業化
高校職員是指在高等學校專門從事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人員。近年來,高校管理“職業化”問題已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熱點話題,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2012年7月9日,北京師範大學新校長董奇在其就任發言中提出“在任期間不申報新課題、不招新研究生、不申報任何教學科研獎、不申報院士”。“四不”承諾受到了廣大師生、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反映出全社會對於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熱切期盼。
由於曆史原因,高校管理部門仍沿用過去的模式,按照行政級別聘任各級黨政管理人員,與公務員的管理體製相對應,存在著明顯的“政府化”傾向,造成“官本位”思想泛濫,成為製約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著眼於實行職員製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職業化的高校管理隊伍。
一、管理職業化:中國大學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大學規模越來越大,組織結構越來越複雜,所承擔的社會職能也越來越多,大學管理變革的需要日益迫切。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無法應對學校規模擴大所導致的管理複雜性,必須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來解決傳統院校管理模式所產生的低效、混亂等問題。
20世紀初,在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影響下,美國一些大學開始逐步把大學管理作為一項專業工作來看待,聘請了大量專業管理人才擔當學校的管理職務,用工商業的一些管理模式來改造學校管理,實現了向科學管理所倡導的以效率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轉變。這使美國的大學管理係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並為二戰以後美國大學管理模式進一步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美國等發達國家大學管理的發展曆程表明,將大學管理作為一個專業領域來對待,不僅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大學管理效率低下問題的有效途徑。和美國大學相似,我國大學也擁有強有力的行政職能,行政權力在大學內部管理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兩國大學管理水平卻相差甚遠,除曆史發展階段、硬件建設水平等因素影響外,兩國高校管理人員在職業理念、職業素質等方麵的差距,無疑是造成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校中推行職員製管理製度,以職業化來改造我國高校的管理隊伍,不僅契合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必將成為提升我國大學管理水平、推動大學事業發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二、職員製改革:中國大學管理的現實選擇
大學教師和管理人員是高校兩支重要的人才隊伍,建設高水平大學,不僅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也需要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加強高校管理隊伍建設,迫切需要探索建立和形成一套適合高校管理隊伍職業特點的管理製度與運行機製。高校管理人員實行職員製度是《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規定,符合事業單位人事製度改革的方向。建立高校職員製度是一項前所未有、亟待探索的製度創新工作,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艱巨任務,必須積極穩妥地逐步進行。
1.職員製改革現狀
2000年,教育部按照“認真研究、慎重實施、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廈門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五校啟動高校職員製度試點工作。2003年,中國農業大學也加入到試點行列。2006年人事部出台《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及實施意見,推行聘用製度和崗位管理製度,進一步推進人事製度改革。目前,全國多數高校已經完成崗位設置管理工作,管理人員逐步納入職員崗位聘用和管理,但這與真正意義上的職員製還是有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