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強企業人工成本管理的對策及建議(3 / 3)

2.健全完善人工成本管理製度體係

(1)細化完善現有人工成本管理辦法。特別是在福利費、非貨幣性福利、勞保費用、住房費用、離退休費用(企業補貼之外)等費用核定上,不僅在項目、列支渠道上要逐步規範,更多的要從標準核定上進行積極探索。形成規範的製度辦法,提高操作性,避免人為因素影響,避免造成企業之間的不平衡。在勞務費用核定上,仍主要依據勞動定員及勞動力市場價位進行管理和核定,依據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建立正常的調整機製,下一步,再依據國家出台的勞務派遣有關政策規定,研究用工形式調整等問題。

(2)加強對企業人工成本管理和控製方麵的製度指導。根據不同板塊、不同類型企業的不同特點,研究製定企業人工成本管理的指導意見,分類指導企業做好人工成本管理和控製工作,推動建立全員、全過程的人工成本管理新格局。

(3)建立人工成本行業指標定期發布製度。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勞動部門已建立實施的人工成本信息網絡,調查、收集、整理行業和集團公司係統的人工成本信息,區分不同板塊,定期發布人工成本指標狀況,構建人工成本彈性控製體係和水平控製體係相結合的人工成本控製模型,由企業進行對標檢查和分析,增強其人工成本管理的自覺性。同時對人工成本水平指標、彈性指標失控或雙向失控的企業及時發出預警。由於不同板塊產業結構、生產經營性質、技術水平、勞動密集程度、發展曆史不同,人工成本分析指標差異比較大,具體分析時,要分不同板塊進行分類比較。同時,可剔除離退休人員費用、辭退福利、勞務費等,增強可比性,提高對比分析效果。現階段,可按照創先爭優和對標活動要求,以勞動分配率單項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條件成熟後,逐步擴展對標的指標範圍。

(4)創新和完善考核製度。將人工成本控製結果單獨納入集團公司對企業領導班子經營業績考核內容。具體辦法是,將人工成本的彈性控製和比率控製的結果作為人工成本考核指標,對人工成本雙向控製型企業進行加分,對人工成本雙向失控型企業進行減分。目的是以考核為導向,促使企業增強控製人工成本的意識,從人工成本投入產出效率的角度出發,積極降低人工成本,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

(5)探索建立差異化人工成本製度。由於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物質需求,年輕人比較關注眼前收入,而年紀稍長的人則更加注重以後生活的保障問題。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發揮薪酬的激勵作用,滿足不同年齡段員工的物質需求,可以劃分不同年齡區間,實行不同的人工成本製度體係,在不違背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年紀較輕的年齡段,應加大當期的激勵比重,年紀較長的年齡段,應加大中長期激勵比重,實行差異化的人工成本政策。

3.明確職責,落實責任,提高人工成本管理水平

(1)指導所屬企業建立健全人工成本管理組織體係,明確職責,分工負責,做好人工成本管理和控製工作。結合企業情況,調整整合人工成本項目管理主體。將工資、基本保險、福利費、補充保險和教育經費等項目統一由人事勞資部門負責審核管理,使其能夠綜合運用工資、福利、培訓等人工成本投入資源,不斷深化薪酬製度改革,強化分配的激勵作用,基本形成以人工成本管理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內部分配約束機製,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人工成本投入產出的最優化。

(2)強化統計分析等基礎工作。統計分析製度是人工成本管理的基礎工作製度,是提高人工成本數據質量的基本保證,隻有真實準確的數據才能真實反映人工成本的實際運行情況。要充分運用財務、人事軟件等現代化管理工具,做好人工成本的統計分析工作。企業各管理部門要按照“誰管理、誰支付、誰統計”的原則,建立完善統計台帳,及時準確進行基礎數據的統計歸類和動態分析,強化內控管理力度。

(3)協同配合,提高人工成本管理水平。集團公司及企業各部門、各單位要進一步增強對人工成本管理工作的認識,統一思想,統一目標,統一步調,協同配合,並不斷總結工作經驗,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人工成本管理的質量和水平,促進整體人工成本管理工作上台階、上水平。

綜上,加強和規範人工成本的管理,真正實現由管理工資總額向管理人工成本的轉換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隻有企業的人工成本投入發揮最優效用,才能實現企業和職工的雙贏,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處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33號.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2]劉軍勝.薪酬管理實務手冊(第二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3]國資發產權[2008]46號.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建議草案編報辦法(試行)

[4]陳建中,嚴建新.工業企業人工成本實務[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