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之前需要理性思考
不經過理性思考的盲目跟風會在不經意間讓別有企圖的人達到目的。
在一個酷熱的夏季,一家水果店前排著長隊,人們還相互約束:不許加塞兒,不許超量搶購。這家水果店之所以生意如此紅火,是因為這裏賣的是適時對路的新鮮貨。但街對麵的服裝店卻冷冷清清,因為店裏積壓了大量的防寒服。因此,服裝店老板黃牛先生又羨慕水果店,又為自己著急,於是想出一個辦法:它找來幾個熟人,認真向它們介紹商品的特點與優點,並說明價格的合理性,臨時雇用他們當促銷員,同時先讓他們“爭相購買”,造成熱銷景象。黃牛先生讓幾位推銷員提來許多水,拚命地往防寒服上潑水,然後它不失時機地在店門口醒目處貼上一張廣告:“房屋漏雨,急促賣出,跳樓甩賣。”
幾分鍾後,綿羊先生看到這裏在搞商品促銷,也進店了。他看了看防寒服,隨即買下一件,又怯生生地問:“隻能買一件嗎?”“很抱歉,為了照顧麵廣一些,每人隻能買一件。”黃牛先生悠悠地答。看到這位顧客磨磨蹭蹭不肯離開的樣子,黃牛先生額外照顧了兩件。過往客人紛紛進來了,這個一件那個兩件,爭著搶著,好不熱鬧。有的與售貨員套近乎,抱走一大包;有的批評黃牛先生的規定,要求多買幾件;有的維持秩序,讓大家排好隊。對麵水果店也來電話:脫不開身,請留下兩件。就這樣,黃牛先生店裏的滯銷品反而成了搶手貨。
跟風、隨大流是人類的“通病”和習慣,是思維懶漢的“專利”,是人們內心中難以覺察到的消極幽靈,人的思維就有這種習慣和弱點,總認為多數人這樣做了就一定有道理,自己何必多加考慮,隨大流就是了。在上麵的例子中,小老板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從眾”的心理來促進銷售的。雖然有時從眾的習慣明顯存在嚴重缺陷,可人們仍不願批評它,依然盲目跟隨,從而導致無謂的悲哀和失敗。
很多人走的路也會有陷阱
很多人走的路並不總是平坦,即使路上有很多腳印也可能會有陷阱。
一個人要穿越一片沼澤地,因為沒有路,便試探著走,雖很艱險,但他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來,可好景不長,沒走多遠,就不小心一腳踏進爛泥裏,沉了下去。
又有一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到前人的腳印,便想:這一定是有人走過,沿著別人的腳印走一定不會有錯。用腳試著踏去,果然實實在在,於是放心走下去。但最終他也一腳踏空沉入了爛泥中。
第三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兩人的腳印,想都未想便沿著走了下去,他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個人要穿過沼澤地,看著前麵眾人的腳印,心想:這必定是一條通往沼澤彼端的大道,看,已有這麼多人走了過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澤的彼端。於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後他也沉入了爛泥。
前人的經驗擺在那裏,為什麼不用?這是很多人的本能反應。遵從前人的經驗可以省掉自己探索的時間和精力,是懶惰在人身上的表象體現。然而,盲目遵從前人的經驗,奉前人的經驗為經典,會使我們心不設防,落入經驗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