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人喜歡獨自享受生活的歡愉,卻感受不到與別人分享的樂趣。實際上,隻有分享,才會感到更輕鬆、更快樂。一份幸福,與一百個人分享,就會變成一百份幸福。學會與別人分享你的一切,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做人不可太自私
自己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果你對別人太自私,也就不要指望別人與你分享。
有一個農夫的妻子去世了,農夫邀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
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無相禪師如實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眾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隻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從中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我就知道是這樣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嬌弱,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好嗎?”
無相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道:“回向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陽隻有一個,但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的善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這樣世間的光亮就會增加百千萬倍,而且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會因此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這樣的觀念,那我們每一個人,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想了想,知道無法說服禪師,隻好讓步說道:“好吧,這個教義很好。但是,但是……”
這個農夫吞吞吐吐地說道:“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平時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禪師忍不住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然是一切眾生,哪裏來的除外?”
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佛法高深之處就在於它能普度眾生,豈有為一人超度之理?農夫的自私終於惹怒了禪師。
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並不是無藥可救的。我們應該知道: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如果我們因為自私而不對別人行善,那別人的善心也不會與我們分享。
學會與別人分享你的一切
一份幸福,與一百個人分享,就會變成一百份幸福。
有一個人佛心很重,不惜花費巨資打造了一尊昂貴的佛像,並且貼上金身,整座佛像金光閃閃,不論走到哪裏,他一定隨身攜帶,以便參拜。
有一天,他在一座小寺廟住了下來,那座寺廟裏的佛像很多,但這個人隻想在自己所鍾愛的金佛麵前燒香,而不希望香煙澤及別的佛像。
他千方百計地設計了一隻很特別的煙囪,讓他所燒的香隻會向自己鍾愛的佛像飄去。結果,他反而將那尊金佛像熏得一團黑,變得異常難看。
自私的人不願與別人分享,認為分享了自己就會受損失。實際上,隻有分享,你才會感到更輕鬆、更快樂。
一份幸福,與一百個人分享,就會變成一百份幸福。有這麼多的幸福環繞在你的四周,那將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學會與別人分享你的一切,你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為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
為別人付出愛心,就種下一片希望,也就會品嚐到收獲的喜悅。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