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漢族地區一般以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節。《百丈清規》卷二雲:“四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降誕令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饈),以申供養。”佛誕節亦稱“浴佛節”,是紀念釋迦誕生的節日,佛寺屆時要舉行誦經法會,並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以各種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並供養各種花卉。另外,還舉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侶等慶祝活動。
中國佛教以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也稱做“成道會”、“佛成道日”、“臘八”。此謂釋迦在成佛之前曾苦修多年,餓得骨瘦如柴,在決定放棄苦行時,遇到一個牧羊女,送給他乳糜,食後體力恢複,後端坐在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中國佛教徒於農曆十二月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奉,稱為“臘八粥”。《百丈清規》卷二雲:“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饈),以申供養。”“臘八粥”後來亦被演變為中國民間習俗和“臘八節”。
彌勒佛
彌勒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慈氏”,是佛教的菩薩名,比佛還差一個等級。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成佛經》中說:他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庭,屬一等貴族,家世十分高貴。又說“慈氏”是他的姓,名“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後來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侍立一旁聽法。釋迦受記(預言),彌勒將繼承自己的佛位,為未來佛,即法定接班人。
彌勒修煉成道,先於釋迦入滅(離開人世),上升到兜率天,享受種種妙樂之事。所謂兜率天,是佛經的說法。佛教的“三界”說,認為一切“有情眾生”,都在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三界內“生死輪回”。隻有達到“涅槃”境界而成佛,才能超脫三界,升入不生不滅的西方極樂世界。
《彌勒下生經》中說:彌勒成佛以後,很多人都聽他說法。他教導弟子們應當知道“十想”。這“十想”之中有“樂有苦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佛說,給人們揭示了“苦樂”的辯證關係。而且他自己也以身作則,不隻是一味地“樂哈哈”。
我國民間對佛教中這位彌勒佛的出處、法力、行事等知道的並不多,隻知他是一位渾身是肉,袒露著胸脯,凸著一個大肚子,短短的脖子,圓圓的肉頭,兩耳垂肩,咧著大嘴,無憂無愁,樂哈哈地笑著的和尚,那麼,他的這副形象是從哪裏來的?是來自我國古代的一個自稱是彌勒佛的化身的和尚。
佛家認為,佛菩薩有無數化身,他們在人間弘揚佛法,救苦救難。這一觀點被我國民間所接受。因為我國傳統信仰中的神靈也是如此。比如,祭祀同一神靈的廟宇不止一所,但這一神靈卻能在眾多的,分布在各地的廟宇中“顯靈”,這不是該神靈分成若幹化身於各祭祀他的廟宇中受人間香火後而顯神靈的麼?這種觀念被宗教利用和民間所接受後,於是就有人以神靈化身自居,自稱為活佛、活觀音,或稱佛或觀音附身。彌勒佛這樣重要的佛教神靈,自然也就有人稱自己就是彌勒的化身了。
相傳,我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彌勒佛的形象也就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一般認為,這個被當做彌勒的布袋和尚是唐末時期浙江四明地區的一個和尚。宋人莊綽《雞肋編》卷中雲:“昔四明有異僧,身短而皤腹,負一布囊,中置百物,於稠人中時傾瀉於地,曰看看。人皆曰為布袋和尚,然莫能測。臨終做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時人總不識,於是,隱身而化。今世遂畫其像為彌勒菩薩以示之。張耒文潛學士,人謂其狀貌與僧相肖。’”張耒是北宋詩人,蘇軾的弟子,與黃庭堅、陳師道、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陳師道寫詩說張耒“張侯便便腹如鼓”。可見張耒也確實是個皤腹凸肚的胖子。黃庭堅有詩雲張耒:“形模彌勒一布袋,文字江河萬古流。”
元人袁桷在《四明誌》卷十六《釋道考上》中雲:“布袋和尚者,唐末有僧,形裁猥瑣,戚□皤皤腹,杖荷布囊,隨處偃臥。張長汀子,雪中體不濡。示人禍福輒應。將雨則著草履,亢陽則曳木屐。梁貞明二年,於奉化嶽林寺東廊坐逝。偈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葬寺西二裏,曰彌勒庵。宋元符元年,賜號定應大師。三年,祥光現於葬所,得錫杖淨瓶,邑人建閣藏之。崇寧三年,賜閣名崇寧。”王世貞在《曆代神仙通鑒》卷十八中所雲與此大體相同。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餘》卷十四中雲:“今杭州諸寺,皆塑其像,撫膝袒懷,開口而笑,荷布袋於旁。”
因為這位彌勒佛有一布袋,後人對此發揮出種種玄妙深奧的哲理。如宋代的坦坦居士就為彌勒佛像做讚雲:“即此布袋,非此布袋。不屬聖凡,不立行解。幾幾騰騰,處處在在。拄杖挑來賜予君,天上人間更無外。”嶽飛的孫子嶽珂在他七歲時也為彌勒佛像做讚雲:“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有人認為,坦坦之讚乃由此發揮佛理,嶽珂之讚則是“神童之言”。
彌勒佛寺有一副最負盛名的對聯,其聯雲: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梁紹壬在《兩般秋雨閹隨筆》卷二載某寺彌勒殿一聯雲:
年年扯空布袋,少米無柴,隻剩得大肚寬腸,為告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布施;
日月坐冷山門,接張待李,但見他歡天喜地,試問這頭陀,得意處有甚麼來由。
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等載:彌勒原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先佛入滅,上生於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據稱相當於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當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廣傳佛法。亦有認為:中國寺廟裏供奉的笑口常開胖彌勒像為五代時名為契此的和尚。又有將彌勒或作人名,瑜伽行派奉為始祖,傳《瑜伽師地論》等為其所說。
三世佛
“三世”是佛教說法,三世之說是佛教業極輪回的理論根據之一。三世又叫“三際”。世在梵語中叫“路迦”,《楞嚴經》說:“世為遷流。”意思就是時間的流動。佛教用於因果輪回,指個體一生的存在時間。所謂“三世”,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也可以說成前世、現世和來世,或者前生、現生、來生,前際、中際、後際。
佛教中“世”的時限概念與我國古人的時限概念很不相同。“世”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三十”的意思,故而,古人有以“三十年為一世”的說法。《論語·子路》中有一句“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此語之義是,如果有稱王做國君的,他一定要等到三十年以後才能施行仁政。後世對此句的集解是“三十年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