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鐵拐李(3)(2 / 3)

緣覺,梵文的意譯,亦作“獨覺”,音譯作“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與聲聞合稱“二乘”,與聲聞、菩薩合稱“三乘”。據《大智度論》卷十八、《大乘義章》卷十七本載,有二義:1.出生於無佛之世,當時“佛法已滅”,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緣(“先世因緣”),“自以智慧得道”。2.“自覺不從他聞”,觀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道,佛典一般側重於後一義。

阿羅漢,梵文音譯,亦譯“阿羅訶”,略稱“羅漢”。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1.“阿羅漢果”也稱“無極果”、“無學果”,據稱是盡斷三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已至修學的頂端。其義有三:(1)“殺賊”,意謂殺盡一切煩惱之賊;(2)“應供”,謂應受天人的供養;(3)“不生”(或“無生”)謂永遠進入涅槃,不在生死輪回(《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2.“阿羅漢向”,指達到“不還果”繼續向阿羅漢果位修行者。

金剛,梵文的意譯。金中最剛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如說“般若”如金剛。一般為“金剛力士”之略稱。即執金剛杵(杵為古印度兵器)守護佛法的二天神。常安置於寺院山門左右,左稱密執金剛,右稱那羅延金剛。塑像多裸露全身,纏衣裳於腰部,怒目作勇猛之相。寺院四天王像也俗稱為“四大金剛”。

如來佛

民間習慣所稱的“如來佛”指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與孔子是同時期的人物。這兩位東方聖哲都以他們博大而精深的思想聞名於世,而釋迦牟尼作為佛教的創始人,他的生平事跡被人們塗上了浪漫的傳奇色彩,將曆史事實與神話傳說混織在一起,最終使其高高在上,成為佛祖而離開了人間。

釋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譯,有的也譯為“釋迦文”。“釋迦”是一個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也可譯作“文”,意思是“仁”、“儒”、“忍”、“寂”、“寂寞”等。因此,“釋迦牟尼”的意思也就成了“能仁”、“能忍”、“能儒”、“能寂”或者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是尊稱,他的原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有一個流行的稱呼是“如來”,或者是“如來佛”。“如來”一詞是梵文的意譯。“如”又作“如實”解,即所謂的“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事物的真相,宇宙萬物之本體。“如來”即指從如實之道而來,開示真理者。《成實論》卷一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常,故曰如來。”《行宗記上》稱“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大日經疏》卷一則說:“如來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

“如來”也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尊號之一。十大尊號分別為:如來,應供(應享受人、天供養),正遍知(正確遍知一切),明行足(具有知過去之“宿命明”,知未來之“天眼明”,得大解脫之“漏盡明”),善逝(善終,人涅槃),世間解(了解世間一切),無上士(至高無上),調禦丈夫(以柔軟語,苦切語使人入善道),天人師(天與人之導師),世尊。但在十大名號中以“如來”和“世尊”最常用。

狹義的“如來”專指釋迦,廣義的“如來”則指一切佛,如阿彌陀如來等。

在傳說中,釋迦牟尼是古印度著名王族甘蔗王的後裔,父親淨飯王是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處)的國王。說是“國”,其實隻不過是一座小城,是個長有二十裏,寬有十六裏的小小城邦。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按照當時的風俗習慣,要回到娘家去分娩,可她在回娘家途中,路過藍毗尼園(今尼泊爾羅美德寺院處)時生下了悉達多。這一偉大日子的具體時間,在經書中眾說紛紜,竟然多達六十多種。但我國學者認為,悉達多大體與孔子屬同時期的人物,比孔子早逝七年。這一說法為日本、印度等國所接受。

摩耶夫人在生產後的第七天不幸去世,悉達多便由姨媽波闇波提養育。悉達多到了十六七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妃,後來生下兒子羅喉羅。

悉達多的國家雖然不大,但他畢竟貴為太子,生活很舒適,父親也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但悉達多卻覺得自己的國家夾在強國之間,處境險惡,朝不保夕。他又親眼看到了社會殘酷無情的現實,以及人們的種種苦難,便決定出家修行,以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出家後,他以種種苦行折磨自己的肉體,想以此來解脫自己。但在六年的苦修中,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於是,他拋棄了苦修,另辟蹊徑。他來到一棵菩提伽耶的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進入了所謂的禪定境界。經過七天七夜(有說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最後終於豁然開朗,覺悟成道,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正本質,獲得了解脫,這年,他三十五歲了。

過去的悉達多太子已不複存在了,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誕生了。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四十五年之久的傳教生涯。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橋陳如等五人第一次宣講了佛法。五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皈依了佛門,成為佛的最初弟子。這次說教,也就是所謂的“初轉法輪”。此後,佛又度化了耶舍、迦葉二兄弟,以及舍利弗、目犍連,在他的故鄉,有不少親屬,如堂弟阿那律、提婆達多、阿難陀,以及兒子羅喉羅等,都皈依了佛門。

釋迦牟尼傳教的對象包括了當時社會上各種姓和各階層,有很多王族和富豪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予他很大的支持。釋迦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的第一批五個弟子就成為佛教組織——僧伽(僧團)之始。在以後,僧團不斷擴大,最初隻收男弟子比丘(我國俗稱為和尚),後來,釋迦的姨媽波嶠婆提也來入教,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我國俗稱尼姑)。

起初,僧尼們雲遊四方,沒有固定居所。後來,為了在雨季時有一個安居的地方和便於集會的場所,才建立了寺院。隨著組織和寺院的建立,又製定了僧眾們應當共同遵守的戒律。

釋迦在他八十高齡時,於遊化途中遇上了雨季,患了重病。行至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外河邊一片茂密的娑羅林中,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頭朝北,右肋而臥。月光透過樹葉照在了他的臉上,他顯得那樣安詳、高尚、聖潔。臨終前,他告誡弟子們一定要依法精心修行。半夜,佛陀呼出了最後一口氣,達到了徹底的解脫,至上的涅槃。

釋迦入滅後,遺體被火化了,佛舍利(遺骨)分給了各國使者,被視為聖物,建塔供奉。

釋迦成佛(智者)的過程大體如此,並沒有神秘之處。釋迦牟尼生前也曾反對祭祀禮儀,不拜偶像,他很重視自我修養和自我完善。然而,由於宗教的需要,釋迦佛卻不斷地被神化、偶像化,他的生平也就被後人塗上了神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