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常把壽星與福星、祿星合在一塊,稱為福祿壽三星。民間在為長者做壽時,常在屋內正中的牆上掛上福祿壽的中堂,兩側再掛以對聯雲: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名高北鬥;壽比南極。
民間常將那些高壽者稱做“壽星”、“老壽星”、“壽星老兒”。
我國民間對做壽也有一些講究,比如:“二十不做壽”,隻能說“過生日”,但也有些地方在小孩到了十歲時,家裏老人會給小孩做“生日壽”的,叫做“愛子壽”。還有,“男不做十,女不做九”的講究,因“十”在有些地方方言中與“賊”諧音,“九”與“鳩”諧音,是不吉利的。還有“四十不做”的說法。因為“四”與“死”諧音,所以人們忌諱“四”。壽誕之日一定要吃長壽麵。有錢人家還請戲班唱“祝壽戲”。
民俗信仰中的這位壽星並不是天象中的“南極老人”或“南極仙翁”,他是被民俗化了的叫法,他真正的叫法應是“角亢”二星。但民俗化後的老人形象是人們祈望長壽的心理反映,這種心理並不能給人帶來長壽的結果。
壽星手中的手杖做何使用?從《漢書·禮儀誌》所載史料來看,東漢明帝在位期間,曾經親自主持過一次祭祀壽星的儀式,並且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參加宴會者全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宴會之後,明帝還贈給每一位老人一些酒肉、穀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玉石手杖。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已由玉杖換成了桃木手杖。這柄手杖的作用,一是表明老人年逾七十,已步入壽星之列。因為玉被我國民俗視做“長壽”的吉祥物,由老人拄著,是祝願老人長壽之意;二是,玉杖上有“鳩鳥”之飾,“鳩鳥”被視為“不噎之鳥”,是祝願老人不患噎食之病,身體健康,更能長壽。魏晉時期換作桃木手杖的目的是,人們視桃木為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吉祥木。
壽星為何是大腦門兒,這與我國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有著緊密的相關聯係。比如,人們認為丹頂鶴是長壽的象征,它的頭部就是高高隆起的;又如,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的蟠桃,它是特供的長壽仙果,就是因為這些長壽意象的融合與疊加,最終創意出了壽星的大腦門兒。
明朝政府取消了國家祭祀壽星的製度,壽星從此流入民間,成為我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人們對他信仰不衰。
麻姑
在民俗年畫中有一幅“麻姑獻壽”的畫很受人們的歡迎,尤其在做壽時,“麻姑獻壽”與三星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壽堂裝飾畫。但麻姑的來曆卻眾說紛紜。
晉代的葛洪在《神仙傳》裏說:東海有個叫王遠字方平的人,因舉孝廉當上了中散大夫。他精通“天文圖讖河洛之要”,以後又棄官入山修道去了,後來竟成了著名仙人。他有個妹妹,名叫麻姑,是個很漂亮的姑娘,看上去好似十八九歲,“頂上作髻,餘發散垂至腰”。穿著文彩繡衣,耀眼奪目,天上少有,世間沒有。不過,她雖然長得很漂亮,但“手爪似鳥”。王遠有個徒弟叫蔡經,雖已學道十餘年了,但凡心未泯,一見到麻姑的尖手時,心裏忽發奇想,心想,如果我的脊背發癢時,讓麻姑給我撓癢癢不是太妙了嗎。他的這一念頭剛剛萌發就被王遠和麻姑二位仙人察覺了,將他鞭笞了一頓。(見《神仙傳》卷三《王遠·麻姑》)
據說,麻姑也沒有什麼驚人之處,《聞奇錄》中說她“生時有道術,能履行水上”,也就是說她能穿著木鞋在水麵上行走。還說麻姑能擲米成丹砂。(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二三三)
在《太平清話》中說:麻姑姓黎,字瓊仙,是“唐放出宮人也”。又有說她是宋朝政和年間人,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被冊封為真人。(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相傳麻姑修道是在江西南城縣城西的麻姑山。道教宣稱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麻姑山就是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稱叫做“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此洞府又為七十二福地的第十福地。晉朝的大道士葛洪就曾在這裏煉過丹。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時,曾經撰寫過《麻姑山仙壇記》碑文。
麻姑來曆的另一說法是:她是北朝十六國後趙時麻秋之女。麻秋則是曆史上有名的殘暴將軍,當過後趙暴君石虎的征東將軍。當時民間於夜晚時分,若有小孩啼哭時,母親就拿這個惡魔來嚇唬孩子說:“麻胡(指麻秋,因麻秋是胡人)來了。”這一招還真靈,“啼聲遂絕。”麻秋曾驅趕民夫服徭役,“築城嚴酷,晝夜不止,惟至雞鳴少息。”麻姑十分同情這些民夫,常常學雞叫,她一叫,群雞亦叫,能早點收工。這事後來讓麻秋知道了,要找女兒算賬,麻姑趕緊逃走,“入仙姑洞學道”。後於城北石橋“飛升”。因此,百姓們叫此橋為“望仙橋”。(見《列仙傳》卷四)這位姑娘是一位好心腸的慈悲姑娘。
此外,在“鬼城”酆都,亦有“仙姑岩”,“麻姑洞”,傳說麻姑曾經在這裏住過或是她修煉過的地方。
以上有關麻姑的眾多說法,均以葛洪的《神仙傳》為最早,最為流行。
麻姑是如何成為女壽仙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麻姑自己所說。她曾經說:“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就是說,她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還說現在的蓬萊之水也淺於舊時之一半,恐怕將來也會變為陸地。這就是《神仙傳》裏“滄海桑田”這一典故的由來。滄海變為桑田的這一海陸變遷現象需要千千萬萬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麻姑已經見過三次這樣的變遷了,她該有多大歲數?可從她的長相來看僅是一位十八九歲的姑娘,她的實際年齡是無法計算的。所以,說麻姑長壽是當之無愧的。另一種說法是,民間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誕辰,這日要開蟠桃盛會,上中下八洞神仙們要去為王母祝壽,還有百花、牡丹、芍藥、海棠四位仙子要采摘鮮花為蟠桃會裝飾,她們特邀了麻姑一起前往,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製成酒,作為禮品,獻給王母,並在會上歡宴歌舞。這就是“麻姑獻壽”的來曆。於是,麻姑也就成了民間流行的女壽仙了。
麻姑的傳說在清代被編成了戲曲《麻姑獻壽》,並成為清代宮廷戲中的常演劇目。一些達官貴人們在做壽或辦堂會時也常演此戲,以為吉慶。
麻姑的形象為一美麗的仙女模樣,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鬆;也有直身托盤作貢獻狀者。手中或盤中一般為仙桃、美酒、佛手等。
民間在做壽中贈送麻姑像的對象一般是用於婦女,男人做壽則是送南極仙翁。
另外,還有將王母、彭祖作為壽星者,因王母有“不死之藥”,食後不僅使人長壽,還可使人不死。彭祖活了八百八,自然也是長壽的了。
南鬥星君
《詩經·大東》中說:“維南有箕”、“維北有鬥”。南鬥六星,北鬥七星。因南鬥與北鬥的位置相對,所以稱做“南鬥”。
古人在星宿信仰中認為,南鬥主壽命,主爵祿。《星經》中說:“南鬥六星,主天子壽命,亦宰爵祿之位。”道書《上清經》中又把南鬥六星的執掌職能具體化了,它們分別是:第一天府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梁宮,為延壽星君;第四天同宮,為益算星君;第五天樞宮,是度厄星君;第六天機宮,是上生星君。人們根據自己的心願,可以單獨向某一星君祈禱,也可以向南鬥星君作整體祈禱。
祭祀南鬥星君的廟宇是“南鬥星君廟”。在民俗信仰中也叫“延壽司”或“延壽祠”。康熙皇帝曾經給無錫的南鬥星君廟題了“光耀南天”的廟匾。自那以後,南鬥星君廟上“光耀南天”成為必書的匾幅。
南鬥星君在民俗信仰中認為,他可以給人延壽的這一神職功能一直受到民間的普遍關注。所以人們經常對他進行祭祀,希望能夠延年益壽。三國時期的管輅就曾經給顏超指點迷津,讓他去找南鬥,將十九歲的壽命增至九十歲。而管輅卻隻活了四十八歲,可謂英年早逝,說明在生死大限的問題上管輅也是無能的,所以南鬥未給其增壽。
鬥姆與北鬥星君
北鬥七星與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合稱為“九皇”,鬥姆就是九皇的母親。
在傳說中,昔龍漢有一位國王名叫周禦,聖德無邊。國王的王妃也是一位明哲慈惠的女人,號曰“紫光夫人”。夫人發下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以禆造化。在春日百花榮茂之際,夫人來到金蓮花溫玉池中洗浴,忽有所感,蓮花九苞應時而發,化生九子。九子在玉池七日七夜後,俱化為光明之星,飛升天上。長子、次子分別為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其餘七子即為北鬥七星。紫光夫人也因此號為“北鬥九真聖德天後”。在這一傳說下,後來又有一些新的說法誕生出來。在《北鬥本生真經》中說:“若有信男信女,能於上春日一心齋戒,肅而神明,設九光醮,迎請九光聖母並七元君,虔恭奉獻,縱有多劫十惡重罪,冤家苦極,如九日輪照於冰山,應時消失。上至國王大臣,下及民庶,能奉之者,感獲景貺,福壽增延無量,天真俱來護衛,見世圓滿,子孫昌盛。命終至後,超生大梵真天。世上之士,若能常誦《九光真經》,設九光醮,持紫光明,智慧福壽,如彼甘泉,隨汲隨發,受用無盡。”這段經文把人們對鬥姆與北鬥的信仰推向了高潮。民間也因此信仰北鬥,懼畏北鬥,北鬥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因為北鬥有著與人相關的社會神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