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被稱為“福星”,是有其衍化過程的。天官是福神,說明人們對天官的信仰是從對神的信仰開始的,而不是對星宿的信仰。木星是星辰,是天體,人們要對木星產生信仰就得將其由天體衍化為星宿,即歲星。古人信仰,歲星是福星,將歲星與能夠給人帶來幸福的福神,即天官相結合,木星就被衍化成了“福星”。其實,對“福星”的信仰就是對神的信仰與對星辰的信仰的結合體。
福神現在的模樣很和藹慈祥的,但據現存最古老,繪製於一千三百年前,唐代開元時期的星官畫像從《五星二十八宿》裏所描繪的星神像來看,福星長著一副怪獸模樣,他的頭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
福星的這副模樣怎麼會給人帶來“福”呢?既然人們將木星與天官賜福的福神相結合,天官又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形象,而民間信仰不僅有理念,還要有偶像,在這種觀念下,人們就要尋找偶像,將其人格化。又有誰可以充當這一偶像呢,唐朝時期的一位楊成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福星的形象轉變也從這時開始了。
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中對福神的記載是:
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楊公諱成,昔漢武帝愛道州矮民,以為宮奴玩戲。其道州民生男,選揀侏儒好者,每歲不下貢數百人,使父母與子生別。省刺史楊公守郡,以表奏聞天子雲:“臣按《五典》,本土隻有矮民,無矮奴也”。
武帝感悟,省之,自後更不複取。其郡人立祠繪像供養,以為本州福神也。後天下士庶黎民,皆繪像敬之,以為福祿神也。
此文所說,漢武帝很喜歡道州矮人,每年都要從道州挑選幾百名侏儒作為他宮中的玩偶。楊成做了道州刺史以後,對此事極為不滿,便以《五典》之律上疏漢武帝,漢武帝由此而感悟,不再要道州貢矮人了。道州百姓因此感謝楊成對他們的拯救之恩,於本州立廟祀之,供奉楊成為降福解厄之“福神”。後流傳天下,被天下人奉為“福祿神”。
《搜神大全》所載諸神事跡大都雜取小說、民間的口頭傳說以及釋道諸書,雖是曆史人物,不作“正史”來用。但道州刺史抵製進貢矮民的善政在曆史上的確有其人其事,不過,正史中已不是楊成,而是陽城了。陽城也不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他是中唐時人。陽城也曾經做過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新唐書·陽城傳》中說:“道州產侏儒,歲貢諸朝,(陽)城哀其生離,無所進。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盡短,若以貢,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罷。州人感之,以‘陽’名子。”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道州民》詩雲:
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餘。
市作矮奴年進送,號為道州任土貢。
任土貢,寧若斯?
不聞使人生離別,老翁哭孫母哭兒。
一自陽城來守郡,不進矮奴頗詔問。
城雲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
道州水土所生者,隻有矮民無矮奴。
吾君感悟璽書下,幾貢矮奴宜悉罷。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民身。
由《新唐書》與白居易詩可以看出,《搜神大全》中的楊成很可能是“陽城”的訛傳,兩人相差九百餘年。陽城身為刺史,是一位高官,道州百姓繪像以祀之,給他所繪之像必然是一個吏部官員之像,又尊他為“福神”,這就更與神祇信仰中的“福神”或稱“福星”的天官之所以是一位官員模樣之間有著密切聯係,因此,天官也就不同於其他神或星宿的形象,而同於陽城。
福神與壽星信仰的產生年代久遠,並且以獨立信仰存在於民間。後來,又出現了一個“祿星”,成為福、祿、壽三位一體的信仰對象。三星信仰作為群體出現在民間信仰中,究竟始於何時,已不好作出判斷,但至遲在明清時期已盛行於社會。
三星形象在民俗畫中,中間是賜福天官,手執如意;右邊是祿星,是員外郎的打扮,頭上插戴著富貴牡丹花,懷抱嬰兒;壽星在左邊,壽星也就是南極仙翁,他廣額白須,拄杖捧桃,笑容可掬。這三位星官分別象征著幸福、官祿和長壽。
與福、壽二星不同的是,祿星很少單獨出現在民俗畫中。又因他的打扮是一副員外形象,所以有些地方又將其視為福神。
到了宋代,民間還有以真武大帝為福神的,但這一神像是人們用於掛在床頭之上,而不是貼在牆壁上的。這位福神沒有普遍流行開來便從民俗信仰中消失了。
供奉福神的廟觀主要是“三官殿”或是“三官廟”。
三星信仰是人們祈盼幸福、官祿和長壽的願望,三星對聯很能說明人們的這一理想。
三星共照善門開,人有好心福自來。平安是福合家樂,積些陰功勝吃齋。
莊農是福收成好,買賣是福大發財。勤儉是福黃金本,步步登高上天台。
祿星
祿,指官職祿位。祿神來自祿星信仰,祿星原來確實是一顆星。《史記·天官書》中雲:“文昌宮……六曰司祿。”說文昌宮的第六星是專門掌管司祿的祿星。後來逐漸將其神化並賦予人格。有將其附會給張仙的一位神仙。張仙,有說是四川眉山的張遠霄,五代時遊青城山後成道,得“四目老翁之弓彈,擊散人家災祲”。(見《集說詮真》)也有說他是《送子張仙》的,即後蜀皇帝孟昶。(見送子張仙)故而在傳統戲曲中有了“祿星抱子下凡塵”的說法。
祿在民間是很受歡迎的,因為人們認為,有了官位就有了權,有了權也就有了錢。有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人們對祿所追求的,也因此有了“加官進祿”、“官上加官”、“加官晉爵”、“馬上封侯”、“平升三級”、“福祿壽”等題材的民俗年畫,用以反映人們追求祿的欲望心理。還有用傳統諧音的方法來借代祿的寓意,如以“鹿”代“祿”,又如,在福祿壽三星圖中,老壽星騎著鹿(寓“祿”)跟隨著一位捧著仙桃的侍從(寓“壽”),空中飛著蝙蝠(寓“福”),又如,“加官晉爵”圖是一位束帶高冠(寓“加官”)的官員正撫摸著一頭鹿(寓“受祿”或“進祿”)。
祿星在民俗畫中是一位員外,員外是員外郎的簡稱。員外郎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唐宋以後才成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明清時期的中央各部均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司官的三級,得以遞升。員外郎簡稱外郎、員外。因員外可以納錢捐買,後來便漸漸用於對地主富豪的一種稱呼。在宋代以來的白話小說和戲曲中可以常常見到。清代翟灝在《通俗編·仕進》中說:“所雲員外者,謂之正員之外,大率依權納賄所為,與今部曹不同,故有財勢之徒,皆得假借其稱。”所以,員外本是官名,並非財主,有些地方認為祿星的形象是員外,便以為員外就是財主,有財就有福,故而以祿神為福神是一種錯誤。也由此可以說,員外郎的形象就應是祿星的形象,他是表官祿的,這是對祿星的正統說法。
壽星
壽星在民俗畫中是一位身量不高,彎腰弓背,一手拄著龍頭拐杖,一手托著仙桃,慈眉悅目,白須飄逸,須長超過腰際的形象,最突出的是那碩大的腦門。他是一位活脫脫的老人形象,從他身上根本看不出一點“星”的味道來,就是一位慈祥和善的長者。所以,他又被稱做“南極老人”、“南極仙翁”。他是長壽、吉祥的象征,從古流傳至今,沒有一點衰退的跡象。
壽星崇拜源於古人的星宿崇拜。壽星,角亢也。在《爾雅·釋天》中雲: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所以,郭璞注釋說:“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司馬遷說過,在西宮天狼此地有一顆大星,叫“南極老人”。老人星出現治安;老人星不見,兵起(發生戰爭)。唐代學者張守節對此解釋說:“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見,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司馬貞也認為:“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祀之,以祈福壽。”(見《史記·天官書》正義,《史記·封禪書》索隱)
在天象中的二十八宿裏的東方七宿,依次排列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成蒼龍之形。其中角星有兩顆,以其形似羊角,故名“角”,在東方蒼龍七宿中猶如龍角;亢星有四顆星,呈直上高亢狀,故名“亢”,在東方蒼龍七宿中猶如龍頭。現代天文學測出,每年五月初的傍晚時分,東方蒼龍七宿在東方低空出現,大約在晚上七點以後顯得更清楚了。南極老人星坐在船底,是一等以上的亮星,因為它的位置處在南緯五十度以南的天空,所以,在我國北方是不易看到的。但在長江以南,尤其是嶺南地區,是很容易看到的,在二月間的下午八點以後,它出現在南天的低空,周圍又沒有比它更亮的星,所以更顯眼,更容易被人觀察到。據傳說,康熙皇帝曾經在南京登高仰望時看到過此星。
周、秦時期所祭祀的壽星,實際就是“南極老人”星。東漢時期,朝廷將祭祀老人星的禮儀與敬老活動相結合,於每年仲秋之月(即農曆八月)“祀老人星於國都老人廟”。在這一月裏,對所有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上端以鳩為飾。古人認為“鳩鳥”是一種“不噎之鳥”,它的用意是讓老人不患噎病,即“欲老人不噎”。唐朝時期,朝廷下令,“所習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及角亢。”(見《通典·禮四》)可見,那時已將二星合而祀之。
壽星信仰自周秦以來,曆代王朝都將它列為國家祀典,直到明朝才罷其祀。
壽星信仰不僅是民間信仰,一些文藝作品中也有壽星內容。在元明時期的戲劇中,有一本叫做《南極登仙》的戲,和一本《群仙祝壽》戲,還有一本叫《長生會》的戲,都與壽星有關。戲中的壽星是“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璫,白發,白髯,執圭”。這與現在流行的壽星模樣有些不同,不是光腦袋,大腦門,也沒有拄龍頭拐杖。長頭大腦門的壽星形象大概在明末時期還未定型。定型後,便流傳下來,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