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托塔李天王(2)(3 / 3)

在關羽廟裏有他的專用占卜簽,叫做“關帝簽”。據說這種簽很靈驗,而且什麼都可以求,這大概是關羽廟很普及的原因之一。

元帥趙公明在民間俗信中又將他奉為“武財神”,還有單獨的廟宇祀奉,將在“財神”中對他詳述。

四大元帥在民間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關羽和趙公明,人們對他們總是頂禮膜拜,祈求他們能給人帶來好運。

王靈官

王靈官是道教用他來驅邪鎮妖的一位神明,他的神像被安置在道觀的山門之中,把守著山門,任何鬼邪都不敢近前一步。他的形象是:紅臉虯須,鋸齒獠牙,身披鎧甲,怒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眼,手中高舉鋼鞭。他真是猙獰凶狠,讓鬼邪望而生畏。

據傳說,王靈官姓王名善,出身低微,他是由江陰的城隍升任上來的。明朝的永樂皇帝崇尚道教,在他的倡導下,王靈官成了三十六員天將的首領,後又被道教奉為玉皇大帝的侍衛神將,從此,王靈官出現在道教場所,地位也由此而提高了許多。

由於王靈官是驅邪鎮妖的神將,所以在民間信仰中充分發揮了他的這一神職功能。比如:舊時在唱戲開場前首先表演的是“跳加官”一出,是由扮演“天官”和“王靈官”的兩位演員上場後舞蹈唱念一陣子,其目的是求天官賜福,王靈官驅邪,以保證演出的成功。

二郎神

二郎神信仰大概與《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有關。二郎神信仰起源於四川,也興盛於四川,各地對二郎神的信仰也是由此開始的。二郎神信仰雖然起源於四川,但在四川也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是,二郎神是秦朝蜀郡郡守李冰的二公子。李冰擅長治水,有功德於民眾,所以,民以祀之。宋代開寶年間,朝廷封他為“廣濟王”以後,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在全國廣泛流傳開來,並逐漸將他們神化,享受人間香火,千年綿延不衰。相傳,在李冰治水期間,他的二兒子擔負起鑿山穿江的重任,立了大功,李二公子也因此成為李冰治水故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袁枚在他的《隨園隨筆》一書中引《成都誌》中雲:“冰為郡守,化牛形入水戮蛟,鬥不勝,見夢於其子。子乃入水,助父殺蛟。”於是,人們在灌口處除了立李冰廟外,還立了李冰次子二郎的廟。其廟名稱為“灌口二郎廟”。這一立廟行為原本是人們對二郎功德的懷念與敬仰,但在長期的祭祀中逐漸將他神化為“灌口二郎神”。可見,人們對那些有功德於社會的先賢聖哲的崇敬心態是多麼質樸而又純真。宋代,在四川民間信仰中,“灌口二郎神”的地位極為顯赫,洪邁在《夷堅支誌》丁卷《永康太守》中雲:“永康軍崇德廟,乃灌口神祠,爵封至八字王,置監廟官視五嶽……”《宋會要》中所載《禮十二·郎君神祠》中又雲:“仁宗嘉祐八年八月,詔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惠靈侯,差官祭告,神郎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命去王號,至是軍民上言;神嚐讚助其父除水患,故不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靈顯真人。”朱熹在他的《朱子語類》和其他典籍中也以李冰次子為灌口二郎神稱之。到了元代至順元年,又封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井王。

在四川的另一種說法是,灌口二郎神是趙昱。從宋人假托柳宗元之名所著的《龍城錄》中可以看出灌口二郎神“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從道士李玨學道,隋煬帝時為四川嘉州太守,其地有蛟為害,覆舟溺人”。趙昱乃親自入水殺蛟,終於左手執蛟首,右手執刀,奮波而出,州人視為神明。隋末隱去,不知所終。後嘉陵江漲溢,水勢洶然,蜀人思趙昱。頃之,見趙昱青霧中騎白馬,從數尊者,見於波麵,揚波而過,州人爭呼之,遂沒。蜀郡太守上報朝廷,唐太宗乃封趙昱為“神勇大將軍”,唐食灌口,當地人民歲時祭祀,有疾者禱之無不應。唐明皇至蜀,加封為“赤城王”。該書將李二公子斬蛟的故事借用給趙昱,並將其神化,又塑造出一個灌口二郎神來。但趙昱確有其人,在蜀為官時年僅二十六歲,有功德於蜀民,他的排行也是老二,故而,稱其為“二郎”也是對的。將其奉為“二郎神”是民眾對他的功德的一種肯定和表達敬仰之情的一種方式。此書是為假托之作,但也是對先賢聖哲的仰慕和對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追求,也不失其“假”的“真實”願望。

灌口二郎神是清源妙道真君趙昱的這一說法在民間的影響很大。這是由於李冰父子的傳說很少,李冰的二公子佐父治水的事跡又不見於史籍等原因造成的。但李冰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史記》、《漢書》都有他的記載。相形之下,趙昱的故事在民間的傳說則顯得多一些,豐富些。所以,二郎神是趙昱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是一種趨勢,一種認可。另則,趙昱是灌口二郎神的說法與中國戲劇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戲劇作品大都迎合民間文化的需要,民間需要什麼,戲劇就反映什麼,戲劇反映什麼,民間也就流傳什麼,隻有這樣,戲劇才有市場,民間也有了豐富的文化。當時在戲劇中所出現的二郎神都是以趙昱為灌口二郎神為演出本的,這樣就便於流傳和人民的接受。另外,在傳說中的趙昱曾經在青城山隱居過,並學道修煉,這樣一來,就與道教的修行成道後可以升仙成神的說法相吻合,這也是趙昱能夠成為二郎神的一個重要因素。

還有一個二郎神,就是“楊二郎”,這一說法出自《西遊記》。民間大都知曉的二郎神也就是他,而最早的二郎神即李冰的二公子或是趙昱在除四川之外的人群中知者甚少,這大概是《西遊記》一書的魅力所在。

在民間傳說中,玉皇大帝的妹妹因思凡下界,來到人間後嫁給了一位楊君,並生有一子,就是楊二郎。她的這一行為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下令將妹子壓在桃山下受罰。二郎長大成人後進山學道,學得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用開山斧將桃山劈開,救出了母親。從這一傳說中可以看出,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心高氣傲,在救出母親後決心不認這個舅舅,便來到灌江住下,也就是《西遊記》中所說的灌江口。

從民間傳說的二郎神的經曆來看,他的母親隻生了他一人,並無兄弟姊妹,之所以稱做二郎,完全是一種自號,並非排行。因為二郎赤誠昭惠,英靈聖賢,顯化無邊,他自以為天乃老大,自己就是老二,所以自號二郎。民間大概就是由於這一傳說中將二郎說成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的緣故,從社會關係上就比李二郎和趙二郎更有根基,才將二郎神的位子讓給了他,《西遊記》大概就是在這一傳說下,為了迎合民眾需要,塑造出了這位楊二郎。楊二郎被尊為二郎神以後,他的封號是“顯聖二郎真君”,天帝又封他為“昭惠靈顯王”。

《西遊記》的廣泛流傳使楊二郎也被家喻戶曉,書中把他說成是一位捉拿梅山六怪和孫悟空的大英雄,一時名聲大振。這樣,就理所當然地讓他坐上了二郎神的神座,這是民間信仰的反映。《西遊記》中說他長三隻眼,駕鷹牽犬,神威無比。

民間的另一傳說是二郎神還有一個妹子是三聖母,因對劉彥昌有思慕之情,便下凡嫁給他,並生有一子叫沉香。二郎神為此而震怒,將妹子壓在華山下。沉香長大後入山學道,道行很深,用劈山斧將華山劈開,救出母親。如此看來,二郎神的經曆與他的外甥沉香的經曆一樣,都有劈山救母的故事,二郎神又與他的舅舅玉皇大帝一樣,都將自己的妹子壓在山下,而又都是因為妹子偷情。這就應了民間有關玉皇大帝來曆的傳說,即玉帝大帝本是薑子牙的神位,薑子牙的外甥為了得到這一神位便與舅舅打賭,“玉帝輪流坐,明日到我家”,“我若食言,就讓我的女人偷情”。後來玉皇大帝果然食言,他的妹子就下凡偷情,後又有二郎神的妹子偷情,果真應了當年誓言所雲。後來,人們將楊二郎與其妹子的傳說編成了《寶蓮燈》一出戲,在民間演出,讓人們又知道了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不過,楊二郎的封號主要來源於李冰次子的封號,但“真君”則是來自趙昱的封號。

在明代,灌口二郎神是趙昱的說法已經深入民間,但二郎神叫楊戩的說法隻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的說法。這兩本書都是成書於明代,它們吸收了民間傳說,並為二郎神命名為楊戩,既是小說創作的需要,又是民間傳說的反映。由此可以說,楊戩是二郎神的說法隻是在明代形成的,在此之前是根本沒有這一說法的。那麼,曆史上有無楊戩這樣一個人?有,他是宋徽宗時期的一位宦官,名聲很臭,為人所唾棄。他能成為《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的二郎神自然有其曆史秘密,但現在已無法考證,要不然好好的一個李二公子或趙二公子是二郎神,為何又改為“楊二郎”,姓楊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大量的先賢聖哲,為何不用這些人名而單單要用一個臭名遠揚的人名呢,這就使楊戩成為二郎神的秘密被永遠塵封了。

早在宋代,灌口二郎神的廟祠已經從四川走向了全國,到處都有祀奉二郎神的廟宇,而非李二郎,更不是楊戩。人們不僅祭祀他,而且還將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定為二郎神的神誕日,適此之際,祭祀隆重,此俗一直流傳下來。

陝北民間對二郎神的信仰主要受了《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他駕鷹牽犬,出現在玉帝廟的壁畫中。也有單獨祀奉他的廟宇的,如吳旗白豹境內就有一座二郎廟。

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