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托塔李天王(2)(2 / 3)

祀奉溫瓊元帥的廟宇有的叫“廣靈廟”,有的叫“溫將軍廟”。到了宋代,又將溫瓊封為“忠靖王”,所以也有叫“靖王廟”的,又被俗稱為“元帥廟”。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是溫瓊的“誕辰日”。道教在做道場或是祈禱時,常有請神儀規。請神時,道士們常念曰:“一擊天門開,二擊地戶裂,三擊馬趙溫關赴法壇。”所以,在道教儀規中所說的四大元帥一般是指這四位。溫元帥是四大元帥之一,但也有將他說成是主管瘟疫的神靈,其實,他與真正的瘟神是有區別的。主管瘟疫的瘟神將在該條中加以說明。

靈官馬元帥。我國道教中塑造了幾位三眼神將,靈官馬元帥就是其中的一位。另有二郎神楊戩、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他們都是法力無邊的三眼神將。民間所說的“馬王爺三隻眼”指的就是這位靈官馬元帥。但他並不是陝北民間所說的主管大牲靈的馬王爺,而主管大牲靈的馬王爺應是《西遊記》故事中禦馬場的馬天君。馬元帥因為長著三隻眼,所以又被稱做“三眼靈光”、“三眼靈耀”,還有將他稱做“華光天王”、“花酒馬靈官”、“馬天君”的。

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說:馬元帥有過三次顯聖。說他曾經是如來身邊的一位名叫至妙吉祥的菩薩還是羅漢,因為不小心燒毀了“焦火鬼墳”,而犯了佛家教律被罰下界來,以五團火花投胎在馬姓人家,生而三眼,所以,他的馬姓母親就為他取名“三眼靈光”。馬靈光生來就愛打架,但都是為民除害的行為。他為了除水孽而殺了東海龍王,為報仇偷走了紫微大帝的金槍而被貶下凡界,這是他的第一次顯聖。靈光又寄靈“於火魔王公主為兒,出生後,左手有‘靈’字,右手有‘耀’字,故又名‘靈耀’,”在凡世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次顯聖。在這次顯聖時他拜妙樂天尊為師,學得了“風雷龍蛇首或安鬼民之術”,並得三角金磚一塊。他確實神通廣大,收了五百火鴉,降了烏龍大王,斬了揚子江龍。玉帝讓他掌管南天事情,並賜瓊花宴以待之。在宴上,金龍太子惹惱了靈耀,他火攻南天門,大敗天兵天將,又下海大鬧了龍宮。玉帝調來天兵天將把他追得走投無路後,他隻好投胎於鬼子母,第二次的顯聖就這樣結束了。這位鬼子母有五百個兒子,我國民間把她稱做“送子觀音”、“送子娘娘”。馬元帥的第三次顯聖是在他第三次出世以後,他為了救自己的母親,隻身入地獄,步靈台,過酆都,入鬼洞,戰哪吒,竊仙桃。不料,他與齊天大聖孫悟空打到了一起,正在難分難解時,有如來佛當了和事佬,給他倆調解後和解了。這時,玉皇大帝看他也確實是個將才,就讓他當了真武大帝的部將,協助大帝鎮守北方。民間對這位馬元帥也很虔誠,凡有“妻、財、子、祿”的欲望,隻要向他祈求禱告,他也總是有求必應,為人辦些好事。

馬元帥在民間的影響很大,但在《佛經》和《道藏》中是沒有他的記載的,更沒有他三次顯聖的說法。馬元帥也隻是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有記載。據近人葉行輝在對我國古代典籍所作考證後認為,《三教搜神大全》一書實際是元代的《搜神廣記》的異名,這樣看來,對馬元帥的信仰已經在元代就有了,說明馬元帥顯聖故事在元代已開始在民間流傳,《搜神廣記》才可將其收錄書中。

關於馬元帥的另一稱謂“花酒馬靈官”是出自《北遊記》一書,此書的全稱是:《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

馬元帥除了在真武大帝的神殿裏配祀真武大帝外,一些城隍廟裏也單獨祀奉“華光大帝”,舊時民間亦有供奉華光牌位的,不過,是與其他神合祀。

為何又要將馬元帥稱為“華光”呢?在《華光天王傳》和《北遊記》中說:“華光”就是“火星”,是“火之精”、“火之靈”、“火之陽”。在信仰火的時代,對“華光”的信仰是至不可言的。又因為馬元帥曾經鬧過天宮、地獄和人間三界,玉皇大帝才將他封為“火部兵馬元帥”。他的法寶除了寶磚外,還有“風龍”、“降火龍”數條,以及“火丹”等。他的法力很大,隻有真武大帝使用的北方壬癸之水才能將其製服。又因為他的法器中有“火龍”,所以民間也把他視為“火神”。

道教把馬靈官的神誕定在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可是,他在八月初一就從天上下來了,所以民間又有了“八月初一下了雨,一年火災就會少”的說法。因此,舊時民間常在八九月間作“華光醮”,目的就是為了免除火災的發生。作“華光醮”時要準備蠟燭、冥錢、火碳、雞毛以及柴米油鹽等,把它們捆成一捆放在門口,在打醮的最後一天的五更時分會有一班人打著明鑼從門口經過,把這些東西放在他們抬的大筐裏抬走。當收集好這些東西以後,放在一隻紙糊的大船裏,並點起火來,讓紙船順流而下,直至將船和收集來的物品全部燒掉。這一儀規在民間叫“送火災”。

關元帥,即關羽、關公。關羽被神化後又被人們奉為“關帝”。他的香火很旺,廟宇無處不有。在他的家鄉山西運城地區的解州西關建有最早、規模最宏大的關帝廟,並懸有一副頌揚關帝神威的楹聯,其聯雲: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勇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關羽,字雲長,山西解州人。據說他本不姓關,隻因他好打抱不平,仗劍殺了縣令及其內弟後逃至陝西潼關時,關前正掛著懸賞捉拿他的畫影圖像,守關士兵對他盤問,問他叫什麼,他情急中抬頭一看,城門上方寫有“潼關”二字,便指“關”為姓,言稱自己姓“關”,躲過了盤查,從此便姓起“關”來。他的生平事跡在《三國誌》、《後漢書》和《三國演義》中都有記載。這裏隻對他是如何被人們奉為神的經過作以說明。

關羽被高度神化是在宋元以後,在此之前他作為一名“忠義將軍”出現,在民間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因為宋代皇帝崇尚道教,他們又想為道教尋找一位護法神,關羽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很幸運地選中了。宋哲宗封他為“顯烈王”,宋徽宗又封他為“義勇武安王”。《三國演義》問世以後,他的影響更大了,加之帝王對他的封號,關羽一時成為我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明清時期朝野上下極力推崇關羽,朝廷立他為“護國神”。如明神宗皇帝加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帝聖君”,甚至讓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為其左右丞相,嶽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護法),在這些封號下,關羽更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大神了。關羽在這時也不僅僅是“忠義”之王了,成了三界的總護法,一下子由王升為了“帝”,顯赫無比。在此以後,佛教也將關羽拉入本門,成為一名佛門神祇。明代對關羽的崇拜達到了很高程度,也很普遍。當時遠在關外的滿族也接受了對關羽的信仰,順治皇帝對關羽的封號竟長達二十六字,即:“忠仁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

明清以來,由於帝王的極力推崇,關羽的地位達到了極高的程度,他在此時已不單是民間祀奉的神靈了,而且是進入國家祭奠的神祇之一,充當著國家保護神的角色。對他的信仰也不僅僅限於某一教派,而是“三教共皈依”的偶像,儼然成為人神之首。在我國曆史上,對人的信仰中,關羽以“武王”、“武聖人”之尊與中華文化宗師“文王”、“文聖人”的孔子並肩而立。在神職作用中,關羽被賦予了很多職能,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全能的法力。他被武師、軍人、命相、典當、銀錢等二十二個行業奉為祖師,其影響超過了任何一位神仙。因此,在民間他的形象和影響力已遠遠超過了孔聖人,比孔聖人更為神聖。由於他的神聖功能和人們對他的崇拜之情,以致使戲劇界有了一些特殊的規矩,即扮演關公的人要在一周前淨身,不能有房事行為。演出後還要叩拜關公神像,焚香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