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風水(1)(2 / 3)

人體和人體場的陰陽性是通過五行相生相克關係來找到它們矛盾之處,並予以解決,使之達到平衡狀態。人體場及生物場則是由宇宙螺旋場決定的,宇宙螺旋場的全息性決定了萬物的“長相”,陰陽性則決定了它們的“性別”。

中國風水學是在對自然係統和人體係統的綜合研究中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全息性和陰陽性,並把它們的構成性態概括為螺旋性,陰陽八卦圖和星宿圖就是對這種“場”的螺旋性態的表示。

中國風水學和中醫學中,都有風水鎮宅符,中醫的旁門“祝由科”,以螺旋場能的原理所畫各種符號,這些都體現了我國古人對宇宙場的基本認識,用它們來達到天地人之間的平衡狀態。中國風水學中常用的“月節納卦張布為輿圖”、“人與天地相參圖”、“陰陽期度賞罰仁義圖”、“鬥樞旋轉晦朔合符圖”、“據八摘符先天六十四爻卦圖”等,都是力圖揭示宇宙螺旋場與人體場的對應關係的著作。

中國風水的分類

中國風水在傳統文化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儒家為代表,諸子為附庸的主流派;一類是以道家為代表,並且糅合了方技術數等知識體係所形成的非主流派,或稱實用文化。從我國考古發現證明,古代真正流行的風水書籍主要是後者,所以真正的風水學概念應是道教風水,而非儒家風水。中國風水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和史前時代,這一時期的風水觀念,近似人類共同的原始思維。後來又出現了“薩滿類型”的代表文化,而且是以中國為代表,世界絕大多數的地區更具普遍性的世界文化論點。

我國的方技術數簡稱為“方術”。包含兩方麵:一曰術數,是研究宇宙天地知識體係的,術數又稱做“數術”。二曰方技,是以研究人體為主的知識體係。術數又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策略,權術。如《韓非子·奸劫弑臣》中所雲:“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數以禦之也。”二是指法製、治國之術,即指用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等數理來推測社會與人事的變化和發展趨向。這裏的“術”,就是方法,技術,“數”,就是指宇宙及人理的生滅規則,也可以解釋為世事的氣數和命運。

術數,始於西漢,漢成帝頒詔書重整先秦散失書籍,按學科分類。《漢書·藝文誌》中雲:“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於是建藏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

術數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是用來占卜的,另一種說法是術數源自原始社會的伏羲時代,這一時期出現的河圖、洛書記載了中國最古老的術數學中的“數”,即“規則”。商代和西周時期的甲骨文中證實,術數在商周時期至少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卜,二是筮。我國的《周易》就是產生於這一時期的著作。後來,占卜和筮被合成一個詞,成為一切占卜活動的名詞。

卜與筮的使用目的是相同的,但因為使用材料的不同,二者有了區別,卜高於筮。卜是用龜甲或獸骨做卜骨。在卜骨上經過鑽、鑿等加工處理後,放在火上灼烤,根據灼後的龜甲或獸骨裂出的“兆象”來推測判定事物的吉凶。在甲與骨的兩種卜具中,龜甲又高於牛骨。龜卜一般都是王或部族首領采用的方法。“卜”字是龜甲灼裂後的表現形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三五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太平禦覽》的卜法篇中又記載有蠶卜、虎卜、雞卜、鳥卜、樗蒲卜、十二棋卜、竹卜、牛蹄卜等各種雜卜。由此也可以看出,卜筮所用之物都是民間俗信以為帶有“靈氣”的自然物,如:甲蓍草、竹枝等這些最早被用來做卜具的物讓位於人造“靈氣”物。蓍草是生長在我國北方的一種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一本多莖,有的莖可多達六七十根。蓍草的莖和葉含有芳香油,能散發出一種香味。全草可以入藥,因此古人把它奉為“靈草”、“神草”,並且,蓍草與龜甲,獸骨都被古人視為長壽、神靈的象征。南方沒有蓍草,因此用竹枝、竹棍作為卜筮用具。《周易》是最有影響的筮法,主要以八卦、六十四爻為占卜卦象。在此基礎上,後人又演繹出了“火珠林卦法”,俗稱“六爻卦”、“文王課”等。在《周易》之前有兩種卜筮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商代出土的數字卦多由一四五六七八組成,周代出土的數字卦中在商代的基礎上多了一個九,在商周的數字卦中沒有二和三的數字,有的還沒有四這個數字,這是古人為了避免一二三四的相互混淆,采取了已經被當時公認了的“歸並”方法,這種經過歸並後記錄下來的數字卦被稱為“歸藏”,與歸藏相反,采用一二三這三個最小數字所寫成的“一一一”卦畫,被稱為“連山”,因“山”與“三”同音,所以名連山。“一一一”卦,即為乾卦,所以歸藏無一二三或無一二三四。後世把《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期的易,《歸藏》是黃帝時期的易,《周易》則是周文王時代的易。《連山易》由艮卦開始,《歸藏易》由坤卦開始,《周易》則以乾卦開始。

商朝武丁到帝乙時期的甲骨文中有許多“一”字,“一”就是古代的筮字。《周易》之前有兩種筮,一種是由“一”、“一一一”組成的畫卦,是一種刻在商末周初的銅罍上的畫卦,第二種是由張政良先生考證出來的卦字卦。

筮,也可以叫做數卜,是以計數組成卦的方法來進行推測的一種術數方法。如用蓍草或其他可數物為工具,按照一定規則進行排列後,得出一組數字,成為卦,來推測判斷事物吉凶變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術數隨著八卦與周易、陰陽五行、星象學、天幹、地支等學說的發展,逐步又出現了星、筵簞、相陰陽、占夢、占寢兆、禳擇等多種形式,產生了術數中著名的三式太乙、六壬和遁甲,並由此創造了六壬盤和太一九宮盤,這是中國風水羅盤的早期模式。

秦漢時期,術數得到了迅速發展,漢武帝時,術數又被分為“五行家”、“堪輿家”、“建除家”、“叢辰家”、“天人家”、“太乙家”。這時的中國風水學已經趨於成熟並被廣泛應用。

到了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術數走上了易卦道路。術數在這一道路上走出了《焦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經》三大術數派別。《焦式易林》是根據一年二十四節氣變化規律,把六十四卦分派到全年之中,以卦直日,創立了新的筮法。同時,又將每一卦演變為六十四卦,並給所有的卦都記載了繇辭(有部分卦的繇辭重複),使繇辭數量達到四千條之多,成為後世“簽書”之祖。揚雄所著《太玄經》則依《周易》的方法對周易八卦前的古筮法進行探討,創造了以“一”、“一一”、“一一一”三種基本符號組成的四爻卦。《京房易》接受了《焦式易林》的以卦直日法,並融會了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學說,創立和發展了納甲、飛伏、世應等一整套專門術語,成為後來以錢代箸的火珠林法的淵源。火珠林卦法,以錢代箸,故而又稱為“錢代箸法”。其法分為三個步驟,畫卦、裝卦、斷卦。因為此法簡單方便,後世頗為盛行,因此廣播民間。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讖書、杯珓和靈棋經等多種術數形式。現在世上流傳的術數典籍主要有《卜筮正宗》、《增刪卜易》、《斷易大全(筮法)》、《六壬金口訣》(六壬)、《淵海子平》、《命理探源》(八字批命)、《麻衣神相》、《柳應相法》(相術)、《推背圖》(讖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