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婚娶(4)(3 / 3)

陝北民間隻是在第二天(現在已有在婚禮當天)行“拜禮”時,先向天地神位叩首燒香,再向祖宗牌位叩首燒香,然後開始拜人,在拜人禮中有拜高堂之儀。

牽巾

新婚夫婦舉行拜堂時,用紅綠彩緞綰成象征恩愛的同心結,新郎執紅的一端,新娘執綠的一端。拜堂後,新人依禮相向牽巾進入洞房。此儀式表示,一對新人自此已結為一體,同心相愛,白頭到老。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嫁娶》中雲:“其禮官請兩新人出房,詣中堂參堂。男執槐筒,掛紅綠彩,綰雙同心結,倒行,女掛於手,麵相向而行,謂之‘牽巾’。”

陝北民間在迎回新婦以後有“搶門”之俗,即一進得院來,新郎新娘爭著進洞房,其俗雲:誰能搶先進入洞房,誰就占上風。陝北民間向來重男輕女,新郎又是主人,當然常常是新郎搶先入洞房,新娘跟著進去。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一種默認的習俗,新娘也常讓新郎先進。有的新娘是賢淑女子,新郎家人亦有將新郎攔在門外,讓新娘先進的,這都是一種習俗,並不能影響到家庭地位的變化。但在婚禮中有了這些禮儀,就顯得依禮而行,熱鬧歡慶,所以,此俗至今也盛行於民間。

踩鬥

踩鬥是雲南白族新娘出嫁時的儀俗。此俗是在男方家迎親隊伍到來之前,新娘端坐在閨房中的古椅上,雙腳踩著裝滿五穀的木鬥邊緣,並請家族中兒女雙全的婦女為其梳妝打扮。有的地方不踩邊,而是坐在倒置的木鬥上。踩鬥的儀式是寓意婚後生活富裕,不愁吃穿。

陝北舊俗新娘不踩鬥,而是新郎提鬥。即迎親隊伍回來以後,新郎提著裝滿麩皮的鬥迎接新娘下轎,並一同進入洞房。進洞房時將麩鬥放在洞房門口,其寓意是“富貴滿門”。從迎親回來這天起,到第二天拜人禮結束前,這隻麩鬥一直由新郎提著,正所謂“富貴不離身”。因麩與“富”音近,以麩寓“富”,所以名“富貴鬥”。這隻富貴鬥由新郎提著迎新娘下轎的寓意是“富貴迎富貴”。陝北舊俗中曾有人對此俗不理解,將它解釋為因新郎年齡小,恐提不起米鬥,故而用麩鬥輕一些,其實是不對的。

踩四角

在響帳、撒帳之後,新郎提著麩鬥在洞房的炕上(或床)踩四角,即炕或床的四角。踩四角的寓意就是,把炕或床的四角踩得實實在在,將來夫妻們就會穩穩當當地過安心日子。踩四角時要在四角下壓上錢幣,新郎從四角處將錢拿走,意味著新郎將來可以發四方之財。踩完四角後,新郎將麩鬥提出洞房,然後與新娘共同將麩鬥抬入洞房,準備坐富貴。二人抬麩鬥進洞房的寓意是富貴是二人共同抬回家來的。

揭蓋頭

揭蓋頭亦稱“挑蓋頭”、“挑頭巾”、“挑方巾”、“挑烏巾”。挑蓋頭在漢魏時期就已有之,隻是對那些因故不能成禮者,輒以方巾蒙婦首,前往婿家結婚。到了唐宋時期,挑蓋頭成為普遍的婚禮儀式之一。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中雲:及娶婦,兩新人“並立堂前,遂請男家雙全女親,以秤或機杼挑蓋頭,方露花容”。此時的蓋頭就是烏巾或方巾。明清以來,新婦上轎前把婿家送來的蓋頭蒙上,至婿家拜堂時,或入洞房時,由婿或其父親,用簪、秤、杼或木杈挑下,俗謂“挑蓋頭”或“揭蓋頭”。舊時,閩台等地婚俗,新人進洞房後,送嫁娘請新娘站在床前右邊,新郎站在床前左邊,從鬥裏取出厘戥授新郎由其把新娘頭上的烏巾(紫帕)揭起並納入鬥內。江浙等地之俗是:新人進洞房坐床後,由新郎用甘蔗或秤杆將新娘遮頭的方巾挑去,方顯現新娘的容貌。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新郎新娘進入洞房以後,由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蓋頭,俗稱大吉大利。這一說法是依據我國的老秤的計量數字來的。老秤一斤為十六兩,俗謂,南鬥是六星,北鬥是七星,加上福、祿、壽三星,共十六星,正合十六兩之數。有南鬥、北鬥及福、祿、壽諸星在堂,豈不大吉大利。

挑蓋頭用秤的另一種說法是取“稱”這一字,用來附會稱心如意,即新娘對新郎來說是稱心如意的女花容,新郎對新娘來說,是稱心如意的郎君。用甘蔗是取其甜蜜之義。用杼是取其機織之能,即新娘是一位紡織能手。簪是裝扮女子的首飾,用之則取其女花容之義。用木杈則是取二杈合在一柄之上,即二人合為一體之義。

陝北的挑蓋頭用秤。挑蓋頭是在入洞房坐富貴後進行。

坐富貴

坐富貴之俗是宋代開始流行的。南宋的孟元老在他的《東京夢華錄·娶婦》中是這樣描述的:“新人下車擔……於一室內當空懸帳,謂之虛帳,或又徑入房中坐於床上,亦謂之坐富貴。”蘇州一帶的舊俗是,新郎新娘進洞房後在誰先坐床這一環節上總表現出“禮讓”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的傳說中是誰先坐,日後誰就會受到欺壓。一般是在經過一段相持之後,還是新郎先坐了。這一習俗倒與桃花女與天香小姐坐帳的情節相同。不同的是桃花女知道周公要害她,所以讓天香小姐先坐,結果是天香被白虎咬死了。舊時貴州的貴陽、安順一帶,坐富貴是在婚後的第三天或第七天舉行,屆時,男家要備辦宴席,請親戚朋友們赴宴(或稱吃團圓飯),席上分男左女右入席,新人坐在特殊的座位上。新郎是坐在一張寫有“富”字的大紅紙壓著八塊大銀元的位置上,意為八仙過海。新娘坐在寫有“貴”字的大紅紙壓著五塊銀元的位置上,意為五子登科。開始吃飯時,由一老人給新郎新娘搛菜,並要說“給你們送富貴”的吉祥語。一對新人致謝過後進入內室並排坐在紅綢鋪墊的床沿上照團圓鏡,意為“富貴團圓”。

陝北舊俗的坐富貴是坐在麩鬥上。坐富貴時有人在旁要說吉祥詞,“坐在富貴鬥,富貴不斷頭。富有千墒地,貴能入朝綱。富貴年年有,年年有富貴。”

坐帳

坐了富貴還有坐帳之儀。坐帳有幾種坐法,一種是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沿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此俗的用意是,男人就應壓女人一頭,將來過日子女人就得聽男人的話。應該說這是夫為妻綱的一種演示。另一種坐帳是將新娘陪嫁來的被子與新郎家的被子混疊在一起,二人雙雙坐在被上,坐一會兒,坐帳之儀即行結束,這種坐帳表現了夫妻恩愛之情。

上頭

上頭亦稱做“上梳”。是舊時各地漢族的婚俗。上頭有兩種含義:其一是指婚前將新娘的辮子改梳成發髻,並戴上頭飾。清《道光泰州誌》卷五載:“婚禮前女家擇女戚為女加冠笄,曰‘上頭’。”其二是指古代的男女成年禮。南朝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雲:“婉娩新上頭,湔裙出樂遊。”甘肅拉卜楞一帶的藏族有自己獨特的上頭風俗。正月初二,父母要為自己十七歲的姑娘準備好漂亮的衣服和頭飾,將其原先的五條小辮改梳為數十條小辮,並告訴她,從此成人了,言行要注意穩重。

上頭作為婚俗禮儀,它是指男女雙方結為夫妻的儀式。據《禮記·曲禮》記載“女子許嫁,纓”,意思是女子許配人家以後,要以纓束發,表示她已經有從人之端了。但要指具體的禮儀是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還有一種做法是將新郎的頭發剪下一縷,梳入新娘的頭發裏,以此來象征男女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滿結合在一起了。後來所說的“結發夫妻”就是在這些禮俗基礎上產生的概念。所以,結發也叫做“合髻”。婚俗中將這一禮儀又稱做“結發”,一則表示新郎新娘已結合在一起,另則結發與“接發”音近,其意就是“接著發”。

陝北習俗將結發稱做“上頭”。上頭就是為新郎新娘梳理頭發,使之相互摻和在一起以結發。其儀最早是將新郎新娘的頭發各剪下一綹用彩線紮在一起,作為夫妻間的信物保存起來。其寓意是將夫妻捆綁在一起,永遠不分離,永無二心,廝守到老。後來逐漸將此俗進行改進形成了現在新郎新娘背靠背坐在被子上,由主持人手拿木梳,一邊梳理著男女二人的頭發,一邊說唱著上頭歌,祝願小兩口將來幸福美滿。其詞雲:

頭一梳子長,×家的女子配才郎。

二一梳子長,×家的小子娶嬌娘。

三一梳子長,石榴牡丹配成雙。

四一梳子長,夫妻結發成鴛鴦。

五一梳子長,五子登科五福全。

六一梳子長,祿旺財廣壽無量。

七一梳子長,七子團圓好姻緣。

八一梳子長,八仙保佑安八方。

九一梳子長,酒食富貴能久長。

十梳子長,十全十美呈吉祥。

十梳梳得頭上定,夫妻恩愛到白頭。

另有上頭歌雲:

一上夫妻一條心,榮辱貴賤不相棄,

寶釧平貴真夫妻,同甘共苦世傳名。

二上夫妻敬如賓,禮儀家風有規矩,

梁鴻孟光禮夫妻,舉案齊眉美名揚。

三上夫妻享榮華,富貴一生不斷頭,

楊業太君老夫妻,名震龍庭世人慕。

上頭時用簪子紮一個糕花,即用糕製作成花的樣子,插在新郎新娘結成的發髻上。上頭歌說唱完以後,新郎新娘爭著搶奪此花並將其紮在牆上,俗信認為,誰搶到此花,誰日後就會占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