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祭祀社稷,都用牛、羊、豬三牲,三牲統稱為“太牢”。諸侯祭祀社稷,都用羊、豬二牲,稱為“少牢”。大夫和士的宗廟之祭,有田的就祭,沒有田的則“薦”。庶人行薦禮,春獻韮,夏獻麥,秋獻黍,冬獻稻。獻韮時配以蛋,獻麥時配以魚,獻黍時配以小豬,獻稻時配以大雁。祭祀天地用的牛要剛,長角的,牛角一握大小。宴享賓客用的牛,牛角可達一尺。諸侯沒有祭饗不殺牛,大夫沒有祭饗不殺羊,士沒有祭饗不殺犬豬,庶人沒有祭饗不吃珍美、時新之物。日常的食物不得超過祭祀時用的牲牢,日常穿的衣服不得超過祭祀時穿的禮服,日常起居的地方不得超過祖廟的殿堂。
在這一禮製下形成的陝北民間習俗是敬天地而不祭拜天地,所以在婚禮中沒有拜天地之儀。尊山川而不拜,所以,民間居住的地方都有風水山川而隻尊不拜。在祭祖禮儀中,除了春祭用韮和蛋外,其餘皆用普通食品,有時新則用之,無則免去,不配用禮製所規定的配品。
告
告是儒教禮製,就是在每逢大事之際向天地神靈報告的祭祀。它是從現實的禮儀製度中延伸出來的。《禮記·曲禮》雲:“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麵。”就是說:兒子出門的時候,要向父母告知,返回家中後要麵見父母。這種現實的禮儀製度被儒教借用到祭祀禮儀中來,就是“告”。即“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諸侯將出,宜乎社,造乎禰。”類、宜、造都是祭禮名。禰就是祖,天子外出,必須祭告天地、社稷、祖宗。這種祭祀禮製後來發展為每逢大事,都要舉行祭告之禮。晉代特別重視登極和改元的“告禮”。儒學博士徐禪說:“事莫大於正位,禮莫盛於改元……故君道重焉,謂之告。”依照清代禮儀,必須向神靈報告的事情有:登極,上尊號,祔廟,郊祀,皇帝生日,冊立太子,大婚,冊立皇後,親征,命將,凱旋,等等。應祭告的神靈除天地、宗廟、社稷外,還有先師、嶽瀆等。某事應告其神,都有嚴格的規定。行告禮時不設配享、從祀之神。
這種“告”的禮製也直接影響到民間禮俗的發展。在陝北民間凡有大婚者,必須行此禮儀。有宗廟者,在宗廟行儀,無宗廟者在祖塋行之,以告知先祖或當迎娶或當出嫁。
昭穆
昭穆是我國古代宗法製度下宗廟或宗廟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如,父在昭位,子即在穆位。
殤
殤是指未成年而死。根據《儀禮·喪服》所雲:“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根據這一禮製的規定,對於那些未婚之長殤、中殤、下殤者,父母要為之持大功之服(熟麻布做成的喪服,服期為九個月),以盡慈愛之道。對無服之殤僅哭之而已,未滿二月的嬰兒夭折,則不為殤,也不必哭。陝北民間習俗一般是將未滿十二歲而夭折的,則以“送”為其行殤之儀。已滿十二歲的,則以葬行殤之儀,但父母服孝者無,僅以哭盡慈愛之道。
禘祭
禘祭是我國古代對天神、祖先的大祭。一般將祀天、祀宗廟的大祭和宗廟的時祭都稱為“禘”。“禘”在古代有多種說法。因祭祀時間、對象和規格不同,而有時禘、殷禘、大禘之別。時禘為夏季之祭。但周代將夏季之祭稱做“礿”,以禘為殷祭,殷祭就是指天子諸侯於宗廟五年舉行一次的大祭。殷就是“盛”的意思。五年一次的殷禘,合高祖之父以上的祖先神主祭於太祖廟,高祖以下則分祭於本廟。大禘則是郊祭之禘。古代帝王既立始祖廟,仍感未盡其追遠尊先之意,故又推尋始祖所出之帝,以正歲正月而郊祭之,以示特尊。《爾雅·釋天》:“禘,大祭也。”郝懿行義疏:“按禘之名,古多異說。有時祭之禘,則《王製》雲‘春曰禘,夏曰礿’,《祭義》雲‘春禘秋嚐’,鄭注以為殷禮也。有殷祭之禘。則《詩序》雲‘雝,禘大祖也’,鄭箋‘禘大祭也。大於四方而小於祫’。又有郊祭之禘,亦《詩序》雲‘《長發》,大禘也’,鄭箋‘大禘,郊祭天地也’,《祭法》雲:‘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鄭注‘此禘謂祭昊天於圜丘也’。”
祫祭
祫祭是我國古代時期天子諸侯的宗廟祭禮之一。祫,合也,指給遠近祖先神主於太祖廟的大合祭,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迎四廟之主。”孔穎達疏:“祫,合祭祖,太祖三年一祫。”《公羊傳·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五年而再殷祭。”何休注:“謂三年祫,五年禘。”後世祫、禘合稱“禘祫”,蓋二禮合一,五年一行禮。
礿
礿是古代時期天子諸侯於宗廟的四時祭之一。夏商兩代春祭曰礿,周代則以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禮記·王製》:“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嚐、冬曰烝。”鄭玄注:“此蓋夏、殷之祭名,周則改之,春曰祠,夏曰礿。”礿同“汋”,汋是煮的意思。按《公羊傳》何休注,夏天麥始熟可煮食,故周改稱夏祭曰礿。另外有一種說法,就是根據《周易》王弼注,認為礿是“薄”的意思,指夏天百穀未熟,可用於祭祀之物甚少,故名夏祭曰礿,礿亦作“禴”。
祠
祠在古代也是天子諸侯四時祭之一,指春祭。西周才有了祠祭之名。《公羊傳·桓公八年》:“春曰祠。”何休注:“祠,猶食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祠祭一般不用犧牲,《說文解字》:“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公羊傳·桓公八年》何休注:“春祠用饅頭、餳餅、髓餅、牢丸。”還有一種說法是祠廣泛指的是為了祈福去禍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尚書·伊訓》:“伊尹祠於先王。”陸德明釋文:“祠,祭也。”另有說法是得福而後祭神報謝。《周禮·春官·小宗伯》:“大災及百執事禱祠於上下神祇。”鄭玄注:“求福曰禱,得求曰祠。”
嚐
嚐是古代天子諸侯宗廟四時祭之一。具體指秋祭。嚐在《說文》中解釋為“口味之也”,即食的意思。秋天新穀成熟,可食之,故名秋祭曰嚐。《爾雅·釋天》:“秋祭曰嚐。”晉郭璞注:“嚐新穀。”
烝
烝是古代天子諸侯宗廟四時祭中的冬祭。烝,《爾雅》解釋為“眾也”,即眾多之意。冬天萬物收獲完畢,可用於祭祀的祭品眾多,故名冬祭為烝。《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嚐,冬祭曰烝。”另外,烝是專指以牲體升於俎上而祭。《禮記·月令》“大飲烝”,孔穎達疏:“烝,升也,升此牲體於俎之上。”《國語·周語》記錄了“烝”的幾種規格,“禘郊之事則有全烝,王公立飲則有房烝,親戚享宴則有殽烝”。全烝指用整頭牲口置於俎上進獻,房烝指用半邊牲體置於俎上進獻,殽烝則是親戚宴會時切肉為殽,盛於俎上。
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