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祭奠禮儀中最為隆重的是祭天大典。祭天是國家的重大典禮,其類不一。但主要是圜丘祭天,在我國周朝時期,祭天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並形成了一整套複雜的儀式。周王室衰落後,五帝(蒼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越來越受到重視,秦國的五帝崇拜尤其突出,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確立了郊祀白、青、黃、赤四帝的製度。漢朝的統治者將黑帝納入祭祀之列,郊祀五帝。這一郊祀禮製在漢代早期成為定製,到了漢武帝時期,儒教取得獨尊地位後,在經學家匡衡的建議下,仿照被儒家視為楷模的周禮製度,在長安南郊建了圜丘,並按推想出來的古代禮儀舉行了祭奠。這一儀式經過反複改革,到了西漢末期才基本固定下來,從此明確了天(皇天上帝)和五帝的區別及其至上的地位,五帝成了皇天上帝的屬神。自此以後,曆代統治者基本遵循舊製,在京城南郊建圜丘以祭天,祭祀時除供奉至上神昊天上帝神位外,還以祖先配享,大明(日)、夜明(月)、太歲、風雲雷雨、五嶽四瀆、五鎮四海以及天下神祇都從祀。
祭祀舉行之前,皇帝先要齋戒(散齋四日,致齋三日),祭祀的前兩日,皇帝要頭戴通天冠,身著絳紗袍,前去省看祭祀將用犧牲和器皿。前一日清晨,皇帝車駕來到事先搭好的大次(大帷幕),太常卿奏“中嚴”,皇帝服袞冕,太常卿又奏“外辦”,皇帝入就座,讚禮官唱“迎神”,協律郎舉麾,樂奏《中和之曲》,在樂曲聲中,祭祀者想象昊天上帝駕駛飛龍,乘風雲,率眾仙降臨祭壇。然後由讚禮官唱“燔柴”。並將犧牲放在柴上焚燒。讚禮官又唱“請行禮”,太常卿奏:“有司謹具,請行事。”皇帝行再拜禮,皇太子及所有與祭者隨皇帝行禮。接下來有很多禮儀和獻禮,繁瑣至極。在祭祀中要演奏很多曲子,諸如《中和之曲》、《肅和之曲》、《凝和之曲》、《壽和之曲》、《豫和之曲》、《雍和之曲》、《安和之曲》、《時和之曲》等等。
祭天是國家最為重大的禮儀活動,所以皇帝要親自舉行典禮。祭天包含兩層意思,即皇帝向上天表達自己的敬畏之情和忠孝之念,決心以天所製定或讚賞的法則治理臣民,另外是以此來象征皇帝與天之間具有特殊的關係,表示皇帝是上天在人間的代理人,受到天的特殊關注和庇護。
祭祖典禮是僅次於祭天典禮的祭祀禮儀。祭祖典禮的禮儀規製也是在《周禮》的原則上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曆代學者對《周禮》的理解不同,發生過不少爭議,直到明朝時期才基本形成定局。
祭祖是以宗廟為中心的。宗廟祭祀又分為時享、薦新、禘祭、祫祭等類別。
時享必須由皇帝躬行(有時也可遣大臣恭代),每年舉行五次,即春、夏、秋、冬和臘月的臘祭。我國民俗中將春、夏、秋、冬四季中的第一個月份分別稱為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明史·禮五》中雲:“孟月者,四時之首,因時變,致孝思,故備三牲黍稷,品物以祭。”故而有了時享的祭祀習俗。每年的年終也要舉行一次祭禮,所以,一年有五次的時享祭禮活動。祭禮時,每對帝後為一廟,神座上陳設衣冠等祭祀用品。
薦新是向祖宗祭獻時令食品的祭祀禮儀,每月朔由太常卿主祭。薦新食品主要是:正月為韮、薺、生菜、雞子;二月為水芹、蔞蒿、舌菜、子鵝;三月為茶、筍、鯉魚、□魚;四月為櫻桃、梅、杏、鰣魚、雉;五月為新麥、王瓜、桃、李、來禽、嫩雞;六月為西瓜、甜瓜、蓮子、冬瓜;七月為菱、梨、紅棗、葡萄;八月為新米、藕、茭白、薑、鱖魚;九月為小紅豆、栗、杮、橙、蟹、鯿魚;十月為木瓜、柑、橘、蘆菔、兔、雁;十一月為蕎麥、甘蔗、天鵝、鶿□、鹿;十二月為芥菜、菠菜、白魚、鯽魚。
祫祭是將已祧和未祧的神主合在一起祭祀,每年歲暮舉行,禮器較時享稍有增加。
禘祭是祭祀始祖的禮儀。此禮儀始於明代。因明代皇家無法考知其始祖為誰,故而在明代前期沒有此禮儀,到了嘉靖帝時才議此禮。祭祀時設虛位,稱皇初祖。
無論是哪種祭祀禮儀,其程序均與祭天之禮相似,隻不過規模和內容上有些變化。
天子祭祖於宗廟。《禮記·王製》雲:周代“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所謂寢,指的是住宅的正屋。秦漢以來,與分封製相應的等級製度被打破,在廟製上有了變化,但“庶人無廟”的禮製一直延續下來,除世家大族設有宗廟外,平民百姓除了墓祭外,隻能在自家正屋祭祖,以伸後人的孝思。
唐代科舉製度的推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使得那些世家大族以外的平民有幸取得功名而進入顯貴的行列,原來那些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人也因社會製度的變革漸次消失,這為宗廟的普及創造了條件,人們逐漸開始建築自己的宗廟。到了明朝中期,各地普遍建立宗祠,不僅一個族姓要有自己的宗祠,而且,宗族的各支係也紛紛建立支祠。宗祠也隨即成為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的重要建築,同時宗祠也是傳播儒教禮儀的中心場所。一般來說,供奉祖先神主的神龕,要設在祠堂的正廳,神主的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順序左右排列,無祧廟之製。每年特定的時日,都要在宗祠內舉行祭祀活動。許多文化層次較高的大族,還仿照國家祭祀禮儀的形式,製定出自己的祭祀儀式。在明代,托名朱熹的《朱子家禮》流行於世,為宗祠祭祀禮儀提供了樣式。該書開篇言道:祠堂為“報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是倫理思想的核心和根本。在祭禮篇中還規定了四時祭以及忌日祭、生日祭等禮節。通過祠祭活動,能夠使活著的人與死去的人建立起一種精神聯係,從而獲得一種宗教性的感悟。
祭祖儀式中的禮樂與天子祭天相類似。祭祖中的“迎祖曲曰,列祖列宗、福蔭子孫。建此宗祠,報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合眾始祖,來臨之同,念後世子孫,自期感通。思宗親音容,馭風雲,乘仙鶴,顧及昭明,望至兮崇崇”。
奠玉帛曲雲:自生兒郎,族盛尤昌,唯有祖宗蔭德,庇佑後世,黍帛具備,禮容斯稱,唯神靈之聽。
初獻曲雲:廣哉恩澤,實先祖生德,薦饈神靈,庶幾昭格。
亞獻和終獻與初獻之儀節相同,但沒有念祝。
最後是送神,其詞雲:“神之去兮難延,想遐衭兮翩翩”,稽首禮拜兮雲衢眇然。
祭祀規格
我國古代禮製規定,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地包括祭天下名山大川,並將五嶽視做三公,四瀆視做諸侯。諸侯如果祭名山大川則在其地舉行,不親臨祭地。天子和諸侯還要祭祀在其境內已經滅絕的國之祖先。天子和諸侯行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嚐、冬曰烝。天子喪去以後,單獨為其舉行的祭禮叫做“犆”,事後合先君主於祖廟而舉行的祭禮叫做“祫”。在四季的再合祭祀於祖廟的,春季的祭禮叫做“矷”,夏季的祭禮叫做“禘”,秋祭叫“嚐”,冬祭叫“烝”。諸侯舉行過矷祭的,就不再舉行禘祭,舉行過烝祭,就不再舉行嚐祭,舉行過嚐祭就不再舉行矷祭。諸侯的矷祭是單獨的祭祀,禘祭是一年獨祭,一年合祭;嚐烝二祭是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