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圖經》載: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采艾草、菁花,可治黃病。
《瑣碎錄》載:三月三日,將芥菜花鋪於灶上或平時坐臥處,可避蟲蟻。又雲,此日取苦楝花(無花采葉),墊於臥席下,可避蚤虱。又雲:此月采桃樹上未開的花蕊,陰幹,與桑葚子、臘月豬油和勻,塗禿瘡有神效。又,三月初三日或戊辰日,收芥茶花、桐花、芥菜,藏於毛羽衣內,可避蟲蛀。又,清明三更時,將花樹上捆些稻草,可絕刺毛蟲。又,清明太陽未出時,采芥菜花,幹後作油燈之杖,可避蛾。又,三月時,采羊糞燒灰存性,與輕粉麻油和勻,可治惡瘡。
《濟世仁術》載:三月三日雞鳴時,以前晚燒好的開水,洗澆廚具、炊具,可驅百蟲遊走之害。又,三月的辰日,以一絹袋盛麵粉,掛於當風處,如人中暑,以水調服之。又雲寒食日,以水浸糯米一兩升,逐日換水,至小滿,濾水、曬幹、烘黃為末以水調塗,可治跌打損傷及惡瘡。又,三月初三日,采夏枯草,煎汁熬膏,每日以熱酒調服,可治陳年損傷、手足淤血、遇陰天便作痛,更治產婦各種血病血症。又,三月三日,取羊齒燒成炭樣,可治小兒羊癇寒熱。
《山居四要》載:清明前兩天,收螺螄浸水,至清明日,以此水灑於牆壁等處,可避蜒螄。
《法天生意》載: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服後可除百病,益容顏。又,清明前一天,采大蓼曬幹,可治氣痢,用時以米湯調服一錢。
《萬花穀》載:三月初三,燒枸杞水洗澡,令人光澤不老。又,三月二十日為天倉開日,宜入山修道。又,三月底,采鬆花和白糖或蜜,做餅食,有益。
《靈寶經》載:三月三日,宜修蕩邪齋。又,三月初六、初七洗澡,令人神爽無厄。
《真誥》載:三月取百合根曬幹,做麵食,大補虛弱,健脾開胃。
《齊人月令》載:三月采何首烏,赤、白各半,用淘米水浸一晚,與黑豆一塊放飯上蒸熟,曬幹去豆為末,或加三分之一茯苓,煉蜜為丸,酒送一二錢,百日後,百病祛除,延年益壽。服時忌食豬肉、魚、鱉、蘿卜。何首烏內有生相如鳥獸或山石類之狀,並很大,則為珍品。又,三月或四月間,於山穀中采新長柏葉、鬆針或花蕊,每枝長三四寸,陰幹,搗細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常於每月初十、十五清晨,燒香向東,服十一丸,並念咒曰:“神仙真藥,體全自然,服藥入腹,益壽延年。”以鹽湯或酒下,服藥時忌食五辛(韭、薑、蔥、蒜、薤),倘要長肌肉,則加大麻,巨勝。若要心力健壯,加人參、茯苓。如用七月七日露水和丸,其效更佳。又雲,三月第一個辰日,采枸杞,四月頭一個巳日服用亦有益健康。
《養生仁術》載:穀雨日采茶炒後收藏,可治痰咳,療百病。
《家塾事親》載:三月采未開桃花,陰幹,百日後與桑葚各等分,與臘月豬油搗和,塗禿瘡有神效。
黃帝曾問歧伯,春季服用什麼藥最好。歧伯說:如果是用來治療男子五勞七傷,陰囊消縮,囊下生瘡,腰背疼痛,難以仰俯,筋脈痹冷,或時熱癢,或時浮腫,難以步行,迎風流淚,遠視漠然,咳逆上衝,身體萎黃,氣脹疼痛,或淋漓赤黃,汙染衣物,或夢寐多驚,口幹舌澀等症,用以下方藥為最好。
茯苓五錢,菖蒲五錢,梔蔞四錢,牛膝五錢,山茱萸五錢,菟絲子五錢,巴戟天四錢,細辛四錢,防風五錢,山藥五錢,天雄三錢,蛇床子四錢,柏子仁五錢,遠誌五錢,石斛五錢,杜仲五錢,蓯蓉四錢,續斷五錢。
上十八味,搗為末,煉蜜為丸,如蠶豆大。每服三粒,漸加至五七粒,每飯前服用,一個月後百病盡消。
又有攝生方:升麻、黃芪各八分,山梔、幹婁各七分,龍膽草、茺蔚子各五分,決明子、車前子各一錢。
上為末,空腹服二三錢,開水送下,治療肝有病、眼睛發紅、眼生淤肉、暈膜、視物不清等病。
陝北有法師每於三月初三日上陽坡山上采收麻芽,以療百病。其法是手背抄於身後,口中念道:“三月三,上高山,口拔麻芽手背板,拔得麻芽做什麼,狗咬蠍蟄一抹拉。”隨後,以口拔麻芽,帶回家中,陰幹,日後有狗咬蠍蟄時,以麻芽擦抹即可除去疼痛。
四月禁忌
四月初八是“浴佛節”,禁屠宰。
四月十二日忌雨,河南有諺雲:“四月十二濕了老鴉毛,麥從水裏往外撈。”
《攝生月令》載:四月卦值乾位,生氣旺於卯時,死氣在酉時,凡事不宜用巳日,巳時,用則犯月建,百事不吉。又初九、廿五忌裁衣交易。
《白雲雜忌》載:四月不可食雞,食則令人氣逆。忌食鯉魚,食則害人。
《千金方》載:不可將韭菜與雞肉同食,暴死之雞尤其不可食,食則作內疽,生於胸臆間。忌食諸物之心,如豬心、牛心。忌大醉,忌食春荽,食則傷人神,損膽氣,令人恐悸,脅肋氣急。忌食生蒜,傷人。更忌男女同房,純陰用事。
《雲笈七簽》載:四月八日不宜遠行,宜清心齋沐,心得福慶。又四月忌暴怒,暴怒則傷心。忌用隔夜水洗臉漱口。孫思邈說:四月初五日忌見一切生血,忌食生菜。初八和十六日忌嗜欲,犯則壽夭。又載:木瓜可治轉筋,病者不必口嚐木瓜,隻需口服木瓜二子,其病即愈。因四月之木瓜大都是漿水而未結子。又雲:四月望日後(即十五以後),宜服桑葚酒,可治風熱之疾。也可製成膏,其法是用桑葚汁二鬥,白糖四兩,酥油一兩,生薑汁二兩,先以罐盛葚汁,放入深水鍋裏煎,待汁剩三升時,倒入蜜、酥油、薑汁,再加鹽三錢,又煎如膏,以瓷器收藏,每次服一小杯,酒送服,可治各種風疾。
《楊公忌》載:四月初七不宜探視病人。
四月,人宜夜臥早起,以受宇宙清明之氣。不可大怒大泄。飲食宜多酸少苦,可以達到補腎養胃之目的。夏在五行中屬火,位在南方,呼為其聲,汗為其液,所以,怒與泄都會傷元氣。
四月卦在乾位,乾為健,屬陽性,屬天象。人在四月時,是陽氣最旺的時候,坐臥出行宜向正東方。不可冒犯西北二方暴風,應靜養心神以息心火,清心寡欲以寧其神,節製房事以壯腎水。
《孝經緯》載:穀雨後十五日是立夏,立夏是夏季開始之意,天氣由溫轉向炎熱,陽氣逐漸盛極,萬物旺盛而壯。又十五日是小滿,小滿即夏田作物如麥子,已經灌漿,趨於飽滿,但還未成熟。
《西京雜記》載:四月宜陽德用事,和氣皆陽,為正陽月。又雲,陽雖用事,而陰不獨存,純陽凝於無陰,因此也稱之為陰月。
《文選》將四月稱為除月,又稱為首夏、維夏。四月,每天清晨服蔥頭酒一兩杯,可使血氣暢通。
藏書者於四月天打開廚閣曝曬幹燥後,將門窗關好,並放入樟腦,不生蠧蟲。收藏畫卷者,逐幅抹去蒸痕,於太陽下晾曬。
四月伐木蟲不蛀。
《月令纂要》載:四月初四日,七月七日、九日燒枸杞水洗澡,令人不老,肌膚光澤。又,四月十五日,取浮萍一兩,麻黃去根,桂心,附子去臍皮,各五錢,搗為末,每次服一兩藥末,加生薑兩片,蔥頭兩個,水煎至八分,趁熱服,多蓋被,令出汗,可治流行熱病。
《靈寶經》雲:四月八日,宜修名壽齋。
《內景經》雲:四月食蓴菜,鯽魚作羹可開胃。
《千金月令》載:四月裏宜服暖物,宜食羊腎粥。其法是:先以菟絲子一兩,研煎,取汁一兩和麵切煎。將羊腎一具切成條,蔥炒除膻。有補腎,療眼暗、赤腫等疾。
四月宜晚睡早起,以感受天地之精氣,令人長壽。
陝北民諺有“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發,一頓豆腐吃倒塌。”這與四月八“浴佛節”有一定關係。
五月禁忌
五月俗稱“惡月”,亦稱“凶月”、“毒月”。諺雲:“善正月,惡五月”。五月多禁忌。河南一帶五月忌南風,俗雲:“五月南風發大水”。河南方城縣一帶於五月忌熱,諺雲:“五月冷,一顆豆打一捧。”浙江溫州一帶則忌五月不熱,諺雲:“五月不熱,五穀不結。”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河南一帶這天忌逢戊,諺雲:端午遇戊一冬晴。其意是端午遇到戊日,一個冬天就沒有雨了,主旱象。
五月十三在江淮一帶有俗說是關王(關羽)磨刀的日子,禁忌動刀砧,以示崇敬。陝北民間則是宰殺牲畜,以祭祀關公。
五月二十日,俗說是“分龍日”,河南一帶忌無雨,無雨主旱。北京又有“大晴主旱,大雨主澇”的說法。
五月廿六日,俗說是“穀生日”,忌無雨,諺雲,“收穀不收穀,單看五月廿六”,“有雨則熟,無雨則不收”。
五月用事不宜用午,用則犯月建。百事不吉。
五月十五、廿五這兩天忌裁衣交易。
《孝經緯》載: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稱為“九毒之日”,忌夫妻同房,不可處於濕地,恐招邪氣。不可露臥於星月之下。
《問禮俗》載:五月俗稱惡月,按《月令》所解,此時陰陽交彙,生死未分之際,人宜節嗜欲,不可縱情聲色。
《金匱要略》載:五月忌食韭菜,食則令人乏力損目,不可食生菜。
《酉陽雜俎》載:五月蛻精神,不宜上屋,否則使人魂魄不安。
《太平禦覽》載:上說,據《異苑》載,五月不可曬床上墊。
《月令圖經》載:五月不可食濃肥之物,不可食煮餅,宜食溫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