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門是住宅的第一個門,也被俗稱為“大門”。一般為雙扇門。傳統庭院式宅門多裝有門鈸,有的在門扇下角貼有雲形金屬護板。宮殿及高級住宅大門則裝有門釘、鋪首,以示顯貴。我國漢族傳統的四合院宅門的位置一般是根據陰陽八卦中的“巽”、“乾”方位而設立或者是安置在住宅的東南角(正房坐北朝南的住宅),或者安置在住宅的西北角(正房坐南朝北)。另有一些座向則應根據八卦具體決定。

影壁

影壁是我國傳統庭院式宮殿以及民宅大門內、外正對大門,起屏護作用的牆壁,也稱為“照壁”、“照牆”。

古人迷信,出入大門時忌諱見到鄰家的煙囪、房脊、墳地等物,故而在大門前建一影壁,以屏護遮擋。在此信仰的基礎上,逐漸被發展成為庭院建築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舊時,民宅在宅門外的影壁用材多與宅門、宅牆用材相配,或磚瓦,或木板,或夯土,以取得統一協調的視覺效果。但民宅影壁不得用琉璃磚瓦。影壁結構一般是下有以條石砌成的基座,上有筒瓦滾脊式壁頂。有的造飛簷,壁體或造一個壁心,上加雕飾,或做成三個壁心,兩側壁心稍加雕飾或不加雕飾,中間壁心要雕刻精美。院內影壁多為磚砌,較宅門前影壁較小,有加頂的,有不加頂的。多為一個壁心,或雕以花紋,或以磚砌成各式透心花格,富於裝飾性。

院心影壁是我國傳統四合院住宅內兩進院落之間所建之影壁,有的以影壁代院門,被稱為“院心影壁”,主要是屏護內院家人生活、活動,同時起分割宅院內間的作用,多為磚砌。因位處院心,很顯眼,故而常被作為內宅主要裝飾物而加以精雕細刻,因此,也起到了美化居住環境的作用。

跨山影壁,是一種不單獨占地,而是直接以房屋一側山牆作為壁體,在牆上接出一單坡壁簷,抹出壁心。壁心於四角雕刻花紋,使山牆同時成為一座秀美的一字影壁。跨山影壁多建在廂房一側的山牆上,有的住宅二門正對著內院廂房的山牆,將牆做成跨山影壁,可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和避邪作用。

一字影壁是平麵平直,頂線呈“一”字形的影壁。宅門影壁及院心影壁均常建成一字形影壁,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麵為臥矩形的影壁,通體隻一個壁心;一種是正麵頂線是“凸”字形的影壁,有三個壁心。大戶住宅的影壁多砌築豪華,壁形雕成菱形、圓形或橢圓形,內刻精美的花鳥或戲劇人物,或刻上碩大的“福”、“祿”、“鴻禧”等吉祥字樣,壁心四角對稱,刻有花紋。“凸”字形影壁兩側壁心一般不做雕飾,隻在壁心四角刻以簡單花紋,用以襯托主壁。

正房是我國傳統庭院式住宅中位於主要縱軸線中心稍後的房屋,為全宅的主要房屋。是一宅之主居住的地方,一般坐北朝南,麵闊有三間、五間、七間不等。較其他房屋架間高大,構造宏偉,以懸山或歇山式屋頂居多。體現了舊時代占支配地位的宗法等級觀念。

東屋是我國傳統庭院式住宅中正房東側的盡間,又稱“裏屋”,多為兒女居住的房間。

上房是傳統庭院住宅中正房的兩端盡間,滿族人認為西屋是最主要的房間,故稱其為“上房”。

台階

台階是我國古代皇家宮殿及民宅中出入房屋、廊廈或宅門的梯形通道,也稱“踏步”。

皇家宮殿及宮門均建在離地麵一定高度的高台上,目的是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帝的“真龍天子”身份。也有利於防水防潮。宮殿、門廊與庭院通過台階上下相連。台階一律為石質,由禦道與邊道組成。禦道為一斜坡,無梯,上雕龍、鳳、鶴、日、雲等圖紋,專供皇帝禦轎通過。兩邊道為石台階,大臣、轎夫及宮娥等走此道。庭院式民宅中也有房屋、宅門,廊前後設有台階。舊時,台階的級數及長短因宅主的官位、財勢的不同而不同。平闌式民宅及一些樓式民宅的底層與庭院間也通過台階相連,平闌式住宅的台階以木竹料為主,其台階的設置主要由房屋的構造所決定。

鼓樂行話

各行有各行的行業專用語,陝北民間鼓樂手們有他們自己的內部行話。

他們將嗩呐稱為“鉸閘鈴”。

鑔為“扇”,號為“神筒”。

如果禮讓同行吹一陣子時稱“吹一筒”。

稱總管為“架梁的”。

煙是“火腰”,酒是“火山”,炮手是“雷子”。

他們之間說掙了多少錢時,以劉、園、王、澤、忠、申、軍、張、愛、君來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屠蘇酒

屠蘇酒,亦作屠酥、酴酥。古俗,元日飲此酒以辟瘟氣。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雲:“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喝屠蘇酒是我國年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晉代就有了這一習俗的文字記載。《荊楚歲時記》裏有“於是長幼翻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曜牙鍚,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凡飲酒次第從小起。”

宋代陳元靚在《歲時廣記》卷五中載有屠蘇酒之藥方,以及飲用儀式和作用。

屠蘇酒為八品合而為劑,故而亦名八神散。即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分,烏頭半分。咬咀以絳囊貯之,除夕日薄暮懸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頃時捧杯呪(zhù)之曰:一人飲之,一家無疾,一家飲之,一裏無疾,先少後長,東向進飲。取其滓懸於中門,以辟瘟氣,三日外棄於井中,此軒轅黃帝神方。《歲時廣記》還引孫真人屠蘇論雲:“屠蘇言其屠絕鬼氣,蘇者言其蘇醒人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蘇,螝鬼名,此藥屠割鬼爽,故名。”清代蕭智漢在《新增月日紀古》卷一中雲:正月初一,“古人正旦飲酒,以少者得歲故先飲,老者失時故後飲,是日酒皆然,亦無屠蘇先飲之說。或曰屠絕鬼氣,蘇醒人魂,妄說也。”此說雖然,但民間相信屠蘇酒能驅邪辟鬼的觀念仍然十分堅定,至今,有些農村仍然有在春節期間飲用屠蘇酒的習俗。

三秦

人們習慣將陝西稱為“三秦”,那麼,三秦是因何而來?是項羽攻入關中以後將陝西分別交給三個人來管理,這三個人是秦國降將。章邯被封為雍王,鹹陽以西是他的管轄之地。司馬欣被封為塞王,鹹陽以東,直至黃河,是他的屬地。董翳被封為翟王,他的屬地在上郡。這三個人被封為王後,他們的屬地也就被稱做“國”。雍國就是現在陝西中部之西境地,塞國就是陝西中部之東境地,翟國是陝西北部,即現在陝北。到了晉代,所謂“三秦”的稱謂又有了變化,即前秦、後秦、西秦。現在所說“三秦”一般指陝南、關中、陝北。

陝北在曆史上的“屬管”

陝西在夏朝時為禹貢雍州,周代為京畿,東周以後屬秦。但東部分屬於晉。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建都鹹陽,陝西東北部屬魏,南境屬楚。陝北在這一時期應屬魏國。秦始皇為了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以京史為內史,兼治上郡,漢中等郡。上郡即陝北的綏德,它由內史來兼治。漢元年,項羽又以漢中為漢國,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翟國即陝北,治所在綏德。漢朝,又複為內史,後改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是為三輔,置司隸校尉以統之。又以上郡、朔方、西河等郡屬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