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打春(2)(3 / 3)

五禮

我國古代有五種禮製,即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和凶禮。吉禮是用於祭祀之禮,古人以為祭祀是國家大事,因此,將祭禮列為五禮之首。嘉禮包括冠禮、婚禮、飲食之禮、賓謝之禮等。賓禮指天子接見和招待鄰邦國君、諸侯以及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等。軍禮是用於軍旅之禮,軍隊的建製、諸侯所擁有的兵力、田獵、疆界劃定、建造城邑等也屬於軍禮的範疇。凶禮除喪葬外,也指天災人禍,如水旱災禍、匪寇擾亂等。

雩祭

雩祭是古代帝王求雨之禮儀,也稱為“雩祀”、“大雩”。“雩”同“籲”,也就是籲嗟求雨之謂。雩祭起源很早,商朝始祖成湯就曾祀天祈雨。周代雩祭之風盛行,每遇幹旱,天子親臨南郊,躬身自責,使童男女各八人,起舞而籲嗟求雨。或使女巫求雨,其所跳之舞稱為“雩舞”。若屢次求雨而不應,則更有“暴巫”、“焚巫”之舉。《春秋公羊傳》何休注雲:“旱則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政不善歟?人失職歟?宮室祟歟?婦謁盛歟?苞苴行歟?讒夫昌歟?使童男童女各八人呼雩也”。《通典》卷四十三《大雩》雲:“若國大旱,則司巫帥巫而舞雩。”秦焚書以後,雩祭之禮廢。西漢時期,每遇大旱,太常祝天地、宗廟、諸神以求雨。東漢以後又都行雩祭之禮以求雨,不過,其禮儀各有不同。陝北民間都是以“祈雨”的方式向神靈求雨。

祭風師雨師

風師,就是風神、箕星之神。雨師是司雨之神,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畢宿”。西周時期就有了祭風師雨師之禮,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周禮·春官·大宗伯》中雲:“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槱燎就是把牲體放在柴上,點燃起火,令以燒烤而升煙於天,以上升之煙來表達人對天的敬意。西周時期是在立春以後的醜日祭風師於國城東北;在立夏以後的申日祭雨師於國城西南。東漢時,以丙戌之日祭風師,以己醜之日祭雨師。祭祀之牲用牛、豖(豬)。唐天寶四載(745),玄宗下詔將祭風師、雨師之禮升為中祀,牲由羊豖改為牛,祭祀活動於春秋兩次舉行。宋、明以後,基本恢複西周舊法,於立春後的醜日、立夏後的申日分別祭祀風師、雨師。也有因為遇水旱之災而臨時舉行祭風師雨師之禮的。宋、明、清時期尤其常見。如宋鹹平二年(999),因天下大旱,真宗下令有司祀雷師、雨師。民間亦有稱雨師為雨伯的。因而,陝北民間常有“風師婆”的稱法,實是風師、雨伯的合稱後的訛傳。

祭雲師雷師

雲師指司雲之神,雷師指司雷之神。古代祭雲師、雷師之禮興起較晚,祭黴師始於唐代,祭雲師始於明代。唐玄宗時期,以雷為雨之始,而雨師早有常祀,雷師無祀,乃於天寶五載(746)四月下詔,命以後凡祀雨師,以雷師同壇祭祀。所用之牲單獨放在不同的祭器上,表示不是配祭,以示尊崇。此後遂有祭雷師之禮,且多與雨師同祭,時間一般在立春後的醜日。另據《續通典》卷四十九記載:“明太祖洪武初,以太歲風雷師從祀圜丘,增雲師於風師之次。”祭雲師之禮於此。以後,雲師、風師同壇而祭,時間一般在立夏以後的申日。陝北民間俗信中將雲師、雷師神靈在龍王廟中彩繪於壁上,信奉行雲鳴雷與風雨為同屬。

卍字

“卍”是我國傳統的吉祥符號,讀作“萬”。它原本是梵文中的符號,佩戴在如來胸前,其意為吉祥幸福。《華嚴經》卷六五《入法界品》中雲:“胸標卍字,七處平滿。”唐慧苑《華嚴意義》雲:“‘卍’本非字,周長壽二年,權製此文,音之為萬,謂集祥萬德之所集也。”舊時皇室青睞此字,以此字祈頌皇家天下千秋萬代永固。此字在民間也很受歡迎,用它來祈盼子孫綿延,福壽安康。因此字符四端縱橫延伸,互相銜接而形成圖案,又被稱做“萬字綿”、“長腳卍”字、“富貴不斷頭”等。與圖紋文化“壽”字相組合,成為“團萬壽字”來寓意長壽。其紋見於吉祥圖案的如:“萬年如意”、“萬代長春”。

大吉大利

大吉大利是我國民間常用的吉祥語。《逸周書·武順》中雲:“禮義順祥日吉。”《荀子·議兵》雲:“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利”即順利如意,也被引申為贏利。大吉大利在陝北的運用中最多的莫過於春聯。每到春節之際,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而對聯中最為主要的是在窗上所貼之“鬥底方”,即在鬥底大的大紅紙上寫上一個“福”字或“祿”字,四周再圍以“四季平安”、“福祿喜慶”等小字。下垂一窄條紅紙,類似符,頂端勾以三個並行的“V”,然後順寫:“薑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百無禁忌,大吉大利”,以此鎮邪祈祥。

討口彩

討口彩是我國民間交際中的語言俗信,其意為說吉利語。“彩”的意義是好運氣,又稱做“彩頭”。討口彩大都是借諧音來寓意吉祥。如婚禮中,新郎新娘在洞房共進晚餐時,事主就會請一位“好命人”來為新人說吉利話。當新人吃紅棗時,就說:“吃紅棗,年年好”,或說:“食紅棗,年年紅”。在吃龍眼幹時,就會說:“食福元,生子生孫中狀元”。有時也在特定場合下,凡遇不吉利的事情,就以“討口彩”的方法予以化解。如客人將筷子掉在地上時,就應說:“筷落快樂,快快樂樂”。如打碎了碗,就用“碎碎(歲歲)平安”來化解不祥。陝北民間將“討口彩”也稱做“討口封”。

咬蟲

咬蟲又被稱做“咬蠍子”、“咬蠍子尾”。是流行於陝西部分民間的俗信。人們為了免遭蟲、蠍之害,便於正月十五日,用麥麵捏成燈,裝入食用油點亮,然後分置於室內各處,至二月初二日,將點燃後的麵燈煮熟吃掉,以象征著將蠍子和其他毒蟲咬死了。也有將給神像供奉過的食品切開後給小孩分食,或炒豆子給小孩吃。人們信奉,這樣做,可以咬掉蠍子的尾巴,一年之內就可以免遭蟲害了。陝北民間的主要做法是在正月十六日和二月初二日,在院中所打的火堆中烤包有豆子的饃吃,俗為“咬蠅子腦”,也有將灶君神位前的供品於二月初二日分給小孩吃的習俗,俗謂,小孩吃了供品就不會咬牙了。

槐樹是我國傳統的吉祥樹木之一,俗雲:“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進財。”我國古時以槐樹來象征公相。《周禮·秋官》中雲:“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麵三槐三公位也。”世人亦有庭院植槐以求吉利之俗。《花鏡》雲:“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蔭,一取三槐,吉兆,期許子孫三公之意。”民間俗信又將槐樹視為祈子靈物,不孕婦女以吃槐子便能懷子,槐樹在古時亦雲“玉樹”,《三輔黃圖》卷二《漢宮》中雲:“今案,甘泉穀北岸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幹盤峙,三二百年木也。”槐樹有如此吉祥之意,陝北民間栽植此樹就是為了吉慶,其曆史悠久。槐樹在陝北民間稱做“漢槐”,即漢族之槐。

戴手鐲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