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劉秀封樹王(1)(2 / 3)

貂蟬在《三國誌》和《後漢書》中沒有任何記載。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回中出現,出現得也很突然。其中雲:“乃府中歌伎貂蟬也,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親女待之。”第九回中雲:“呂布至郿鄔,先取了貂蟬,呂布引數百騎往青瑣門外,引百餘騎,飛奔出關,投袁術去了。”第十九回中雲:“布妻嚴氏言說:‘……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賴龐舒私藏妾身,再得與將軍相聚,孰知今又棄妾而去乎。將軍前程萬裏,孰勿以妾為念。’言罷痛哭,布聞言愁悶不決,入告貂蟬。貂蟬曰:‘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布曰:‘汝無憂慮,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乃出謂宮曰:‘操軍糧至者,詐也,操多詭計,吾未敢動。’……隻同嚴氏、貂蟬飲酒解悶。”第二十回中雲:操命人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此後,貂蟬再未出現過。

《三國誌》中說:“布與卓侍婢私通”,而未言侍婢姓名。《後漢書》中則言:“卓又使布守中國,而私與傅婢情通。”此處言呂布是與董卓的一名姓傅的侍女私通,未說名誰。《三國演義》中卻說是與貂蟬私通,但沒有姓。可見,呂布與董卓的侍婢私通是事實,這位侍婢姓傅。王允府中的是貂蟬。綜合正史和演義,應當說與呂布私通的這位董卓的侍女姓傅或是不知姓的,應該是名叫貂蟬的女子。

從《三國演義》來看,作者羅貫中為這位女子取名“貂蟬”,這是為何?據《漢書·燕刺王劉旦傳》雲:“旦遂招來郡國奸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閱其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旌頭先區攴、郎中侍從者著貂羽,黃金附蟬,皆號侍中。”顏師古注雲:“貂羽以貂尾為冠之羽也……貂羽附蟬,天子侍中之飾,王偕為之。”《後漢書·輿服誌下》中雲:“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又雲:“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應劭在《漢官》一書中曰:“說者以金取堅剛,百煉不耗。”蟬居高飲絜,口在掖下,貂內勁捍而外溫潤。此因物生意也。因此有了貂蟬的說法,也就是貂尾和附蟬。古代官員們都以貂尾為冠飾。《晉書·趙王倫傳》中雲:“奴卒斯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這種貂蟬冠延續了很久,而且也很被人看重。《南史·江淹傳》中就雲:“初,淹年十三歲,時孤貧,常采薪以養母,曾於樵所得貂蟬一具,將鬻以供養。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豈常貧賤也,可留待得侍中著之’。”宋代辛棄疾在《水調歌頭》一詞中亦雲:“頭上貂蟬貴客,花外麒麟高塚,人世竟誰雄。”

從以上有關貂蟬的本意來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要使用“貂蟬”一名,可能是因為貂蟬之父乃侍中或中常侍,其父企盼貂蟬能夠成為近侍,或者貂蟬之父如《漢書·服輿誌下》中所雲:“趙靈王效胡服”之另一種效法。或若江淹之母所企,或若辛棄疾所雲“貂蟬貴客”。羅貫中將“蟬”改作“蟬”,以表示女性。

貂蟬雖是《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人物,但卻不見於正史。清代梁章钜在《浪跡續談·貂蟬》中雲:《三國誌演義》言王允獻貂蟬於董卓,作連環計,布與卓侍婢私通雲雲。李長吉作《呂將軍歌》雲:“榼榼銀色搖白馬,傅粉女郎大旗下。”蓋指貂蟬事,而小說從而演之。梁章钜又雲,黃右原告餘曰:《開元占經》卷三十二,熒惑犯須女。占注雲:《漢書通誌》雲曹操未得誌,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此事異同不可考,而刁蟬之郡貂蟬,則確有其人矣。《漢書通誌》今亦不傳,無以斷之。若以此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貂嬋應為刁蟬,即刁姓女子。《後漢書》中所言之“傅婢”可能是“傅粉女郎”之借用,實應為“刁”姓。

若以史籍記載,呂布應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市九原人,而陝北民間則說呂布是綏德人,這就出現了呂布籍貫的爭議。說呂布是五原人出自《後漢書》,《三國誌》沿用。《三國誌》是三國時期的陳壽所編,他的生卒年代是公元233年至297年,而三國時期指公元220年至280年。五原郡已於東漢末年(25—220)廢置,陳壽出生時已無此建置,《三國誌》若是陳壽中晚年時完成的著作,則曆史已進入西晉(265—316)時期,他為什麼還要使用廢置而不使用新置,這大概是就其祖籍而言的。陝北民間說他是綏德人,很可能是指呂布的出生地。呂布的祖上從五原郡遷徙到綏德,娶妻立業,生兒育女,在綏德定居下來應有此可能。綏德、米脂等縣在古代時期是番族經常往來的地區,比如綏德在五代時期曾被番族所據,直至宋代才收複回來,設綏德州。如果沒有呂布出生在綏德的事實,陝北民間就不會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句流傳千百年的民諺。正因為呂布祖上是從五原遷來,陝北民間對他的傳說不多,僅言其英俊威武,氣宇軒昂,為男人形象之楷模。又說他沒有男子漢之節氣,反複無常,愛戀女色。因呂布在曆史上有“三姓兒”的罵名,所以人們不願過多地傳頌他。相反,貂蟬在陝北民間的傳說很多,說她所具有的女色美能令人神魂顛倒,以至將她排在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傳頌不已。她不見於正史,卻能被人們傳說千百年而不衰,不僅因她的美色,更主要的是她為國除了一大奸佞,在這一基礎上,人們又為她編織了很多與曆史名人相關的故事,流傳在陝北民間。

米脂在漢代時屬膚施(今延安)、龜茲兩地管轄,之前從未設過州、縣。到了兩魏時才設扶寧縣。宋初,又屬西夏所治,後收複,置米脂砦,金末以後升為縣治。

陝北民間傳說,米脂城下鎮著九條龍,這九條龍原本是上古時期被後羿射落在西北的九個太陽,它們經天公地母、日精月華的養育,最終成為龍形。成為龍後,它們沒有忘記後羿將它們從天上射下之仇,總想報仇雪恨。不想,後羿被夏民擁戴為王以後,仍以射獵為樂,把朝政大權交給寒浞來管。寒浞得勢後將後羿殺了,它們也沒能報得了仇,就在人間塗炭生靈,殘害人民。天帝知曉後命女媧將此九龍捉拿歸案,於米脂築城砦鎮之。女媧把城砦東、南、北三處城門剛剛築訖,回赴天宮的時辰已到,來不及築西門了,就用煉石補天時剩下的一塊頑石堵在西門處,所以,米脂城砦沒有西門開啟。女媧便趕回天宮複命,天帝派了天兵來米脂鎮守。

陝北民間傳說的貂蟬故事與米脂有關。

西漢元封元年冬十月,漢武帝詔曰:“南越、東甌鹹伏其辜,西蠻北夷頗未輯睦,朕將巡邊陲,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率師焉。”遂“行自雲陽,北曆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於台,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裏,威鎮匈奴。遣使告單於曰:‘南越王頭已懸於漠北關矣。單於能戰,天子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之地為!’匈奴讋焉。還,祠黃帝於橋山,乃歸甘泉”。

漢武帝這次征朔歸來,行至米脂砦後,見城砦上烝蔚騰騰,甚感奇異,便駐駕米脂。武帝在米脂地方官的陪同下遊曆了米脂砦。見此砦僅有東、南、北三門,沒有西門時,不覺發出感慨,三門鼎立,四象不全,凡城砦四象不全必有後患,你們何不添加西門以全四象之數?官員們說,自古如此,所以不敢妄動。武帝問:為何?官員們說,相傳砦下鎮有九龍,一旦動土築門恐放龍逃脫。武帝說,也罷。

遊曆城砦後,天色已晚,武帝有些困了,進得驛館歇息。躺下不久,便有一夢入懷。武帝夢得北山崩塌,西海幹枯,大漠落日,百花凋謝。這一怪夢將武帝驚醒後再也無法入睡,召來群臣,讓他們解析夢兆。群臣聽後,覺得此夢有些不祥,無人敢解。武帝便下令,駐蹕米脂,張貼皇榜,征召解夢之人。

米脂砦內有一儒者,滿腹經緯,學富五車,諸子百家,無所不精。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祖上將那些天文曆算、太極陰陽、易經八卦、河書洛圖等典籍都暗中藏匿下來,因此,這位儒者在研習百家之餘時常習一些八卦解夢功課,在解夢方麵便有很高的造詣。武帝的皇榜貼出後,他就揭榜應召。

儒者被軍士帶來見武帝,武帝為其說夢。儒者聽了沉思片刻後解出了讓武帝與群臣都很滿意的夢兆寓意來。

儒者雲,北山崩塌乃平息北方之亂的吉兆。如今陛下親率十八萬大軍經曆了萬水千山才抵達朔方,道路崎嶇令陛下吃盡了艱辛之苦,匈奴雖已讋伏畏懼,但尚未臣服。陛下夢北山崩塌,乃排山之兆,山崩後將成一馬平川,再無萬山阻隔,兆示日後征討匈奴勢如排山倒海,橫掃胡兒韃子如風掃落葉,馬到成功。北地不久便可稱臣降服。海乃藏龍之所,西方屬金,西海幹枯,乃金龍顯現之兆。如今陛下率軍征討匈奴,正在西北方位,兆示陛下親臨西北。大漠落日,乃匈奴胡兒將亡之兆。日主君王,大漠之日,主匈奴單於。大漠落日主匈奴單於如同落日,不久將要歸藏於西山之下。自古有語雲:天無二日,今有陛下旭日東升,焉容大漠之日掛於中天,陛下親臨大漠,單於此日將墜。這是天星順之兆。百花凋謝乃結籽之兆。花開應時,花落適時,花開必有花落日,花落乃結籽之始。其夢兆示陛下將有太子出世,此漢祚之望也。此四象征乃邊患將除、龍顯太平、社祚永傳、漢室興盛之兆。

儒者一番解夢之辭,漢武帝聽得心花怒放,連誇儒者乃學識之士、才學之士。於是,大擺酒筵,宴請這位米脂儒者。席間,武帝與儒者又海闊天空地議論了一番天下大事,武帝很欣賞儒者的才學,邀儒者與他一同返京,共商朝政大事。儒者過慣了散居日子,不願隨駕前往,婉言回謝了。武帝又在米脂駐駕兩日後啟駕南歸。臨行,米脂官員挑選了一位知書達理、俊俏秀麗女子送給武帝做宮女。武帝一見此女,舉止行為端莊大方,容貌俊麗,身材勻稱,連稱絕世美人、人間天仙。自此以後,米脂有了“文化縣”、“美女縣”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