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們,我們修行,無疑就是要學佛菩薩的身口意,而麵對每日發生在周圍的災難,我們都習以為常視而不見,都引不起自己的半點慈悲之心,這能算是修行嗎?我們雖然無能為力,但我們不能不因此更加發大心、勇猛精進地修行,要知道有無量的眾生在三惡道之中向我們呼救。
2007年2月21日
偶思:佛菩薩會擲骰子嗎
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左右為難無法抉擇的情況。這時,人們通常用擲骰子、扔硬幣的辦法來決定,也就是“讓上天來決定”。
我想起了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這句名言緣起是這樣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愛因斯坦對哥本哈根學派量子力學哲學觀點提出了質疑。量子物理學家發現,對一個量子係統作單個測量,理論上就絕對不可能得到準確的結果,而隻能得到獲得某種結果的概率是多少。愛因斯坦說“我相信上帝不會擲骰子”,用他一貫的幽默方式反對哥本哈根學派。他不讚同量子物理學家的這種概率說,他認為在一定條件下隻能有一種結果。
愛因斯坦說的“上帝”隻是一種比喻。我讚同愛因斯坦的哲學觀點。如果認為上帝是擲骰子決定著世界,那意味著宇宙人生沒有規律可言,也自然沒有“道”可悟,那也就沒有“覺悟”一詞,也自然沒有佛菩薩。
佛菩薩會擲骰子嗎?換句話說,佛菩薩有未知的、不可預測的、左右為難的時候嗎?我想,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者,不會有“運氣”、“概率”的空間存在吧。佛菩薩眼裏,沒有無緣無故天上掉餡餅的事。偶然的背後,是必然;運氣的背後,還是因緣。沒有因,就不會有果;有果則必然有其前因。
作為一個凡夫,智慧有限,自然會有很多時候不知該怎麼走。這個問題根本上是智慧不夠導致的。智慧越小,對人生的未知和困惑就越多,因此對自己的命運把握力越弱,也就越相信“命裏注定”,更加相信“運氣”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無知、業障的體現。
智者不相信運氣、不靠運氣、不知啥叫運氣、根本沒有運氣一詞。一切無非都是緣起,運氣為何物?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作為一個修行的佛子,要把“運氣”一詞從腦海中徹底刪除。
2007年2月8日
解析“審美疲勞”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因如此,人心向美,人人展現美。
但是,人是凡夫,是凡夫就有貪心嗔恨,這些不是美麗的。人人都知道美醜善惡,故此人人都學會了展示美好的一麵同時也隱藏了醜的一麵。在外人麵前,衣服整潔幹淨、梳妝打扮、彬彬有禮等等,都是美的展現,這也是“莊嚴世界”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
越是不熟悉的人,越是距離遠的人,看到的也往往隻是美麗的一麵。當你走近了、生活或者相處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發現人的更多側麵:不美的一麵。這正是導致“審美疲勞”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原來看到的美麗,是片麵的、虛幻不實、理想化了的。明星的崇拜與情人現象,都是這個原因導致。一旦走進明星,光環就失去;一旦把情人變成老婆,就發現美麗不再了。
此外,美麗本身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也就是無常的。正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是導致“審美疲勞”的第二個原因。
美麗的,往往是動人的。動人,就是讓人興奮;興奮,必然心跳加速,內分泌都跟著失調。長期處於興奮或內分泌失調狀態,必然會導致人衰老加速,甚至生病死亡。故此,人體內自然有一種自我保護係統,這種保護係統就是讓你“審美疲勞”即讓你見怪不怪,這時同樣的美麗在你的內心中的感受似乎已經退色了。年輕人,見到什麼新鮮事都興奮激動。隨著歲月的打磨、社會閱曆的加深,昔日讓你興奮不已的東西,今日已經不再。景依舊,心已去。這就是導致“審美疲勞”的第三個原因。
審美,是視覺上給人的內心衝擊感受;疲勞,是讓你“見相非相”、回歸理性、心境平和。真正恒久的永不疲勞的動力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東西,要把它找到。理性的愛,是永恒的;理性的學佛,是不懈怠的。
2007年1月19日
人與人之間幕後的因緣紐帶
我很少在家吃晚飯。上周周末在家跟兒子一起吃晚飯,給兒子出了一個智力題。已經讀高一的兒子,學會了邏輯推理,我考他的就是這點。我問:“假設有甲乙丙三個人。通過DNA檢測:甲跟乙有血緣關係、乙跟丙有血緣關係。那麼能否推斷出結論說——甲跟丙有血緣關係?”兒子想了想回答說:“肯定是的。”我說:“我跟你有血緣關係,你跟你媽媽有血緣關係,但我跟你媽媽有血緣關係嗎?”他頓時知道錯了。
這個題目,也是我自己思索了很久的問題。我思索的主要不是血緣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幕後有怎樣的一種因緣關聯?當然,學佛的人都會脫口而出:無量劫來,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師長。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講,生不知所來死不知所去,一世尚且透不過,無量劫感覺多麼的遙遠虛幻。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對眾生就是建立不起來那種關聯。撇開什麼前世、什麼無量劫先不談,有沒有一個大家都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關聯把所有的人都用簡單就可以理解的因緣鏈關聯起來呢?有!這個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到一批誌願者,隨機選擇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信函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由於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標,米爾格蘭姆就讓誌願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係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發一個信件給米爾格蘭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濟人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隻有五個。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係的最遠距離是六個人。1967年5月,米爾格蘭姆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實驗結果,並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說。
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我認為“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因緣紐帶。這個因緣紐帶消除了表麵毫無關聯的人人之間隔著的一條鴻溝,並且可以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因緣紐帶(也就是“人脈”)的效果。
運用到佛法上,我想到:我們每個佛子直接影響身邊100個人學佛,那100個人每個人又影響他身邊的100個人……間隔隻有五層,就達到100億人(100×100×100×100×100=100億)。整個地球人口還沒有百億,那就意味著整個地球人人都信佛學佛了。那麼“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就實現了,甚至娑婆變成了極樂淨土!
還可以運用這個理論推測出很多運用。比如:我們學佛的人,慢慢擴大自己的慈悲心。從哪裏擴大?就從身邊開始。先對你關係最近的朋友(至少有一百個吧)升起“慈悲喜舍”的心,然後慢慢再對你朋友的朋友(至少有一百個吧)升起“慈悲喜舍”的心……隻要修行五個次第,你就對全世界的人升起了“慈悲喜舍”的心。這就是方便法!我們可以在修法中如此觀想,擴大自己的心,何愁消除不了嫉妒、嗔恨、敵對之心呢?
六度理論說起來並不複雜。佛法道理不也如此嗎?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修行,理上悟“空”容易得很,但在事上做得到則需要下一些功夫。問題是,很多人明白了道理後,就停止了腳步,因此才幾十年的人生白白浪費,修行等於在原地徘徊。其實,隻要腳踏實地地次第而修,我們離彼岸也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