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文江 中國地質界的鼻祖(1 / 3)

丁文江 中國地質界的鼻祖

紀事

作者:紀彭

他也許不能算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因為他太沉迷於工作,對他的合作夥伴也太過於苛刻,但是作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員,他是一個閃光的代表人物

丁文江何許人也?他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後創辦地質研究所,是一位以地質學名世的科學家。他又投身實業,一手創建北票煤礦,使其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工礦企業,是一位近代實業家。在北票煤礦任總經理時期,他與胡適創刊《努力周報》,三十年代又創刊《獨立評論》,成為這兩本刊物最主要的撰稿人,是一位媒體人和時評家。在此期間,他參與了近代中國最重要的一次“三觀”大討論——“科學與玄學”之爭,高舉科學主義的大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青年導師。

1925年,丁文江與孫傳芳合作,擔任淞滬總辦,規劃了今天大上海的雛形,參與了收回“會審公廨”的談判取得局部成果,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在北伐戰爭中,他站在北洋軍閥一邊,以雷霆手段挫敗了上海工人運動和浙江的叛亂,是一位合格的軍事家。

在生命的最後兩年裏,他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短時間內便把中央研究院治理得井井有條,是一位傑出的學術管理者。

丁文江曾對胡適說:曹孟德自詡“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我們這般人恐怕隻能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吧!話雖如此,可終其一生,丁文江從來沒做過一天“飯桶”。

早年,丁文江還隻是一個海龜工科男的時候,就憑一己之力,搞成了中國最早的地質研究所,培養了一大批地質學人才,為中國地質學打下了基礎。

寂寞的工科海歸

1911年4月,丁文江拿到了格拉斯大學動物學和地質學雙學士的學位,踏上了回國之路。回到中國,丁文江便在昆明置辦了假辮子,留上了威廉二世式的小胡子,穿上了長袍褂子,戴上了黑紗瓜皮小帽,從一個留洋回來的“海龜”,搖身一變成了“周扒皮”。

對於像丁文江這樣從西洋留學回來的學生,清政府實行了“功名雙軌製”。按照清朝《考驗遊學畢業生章程》規定,各國留學生畢業後,並“未赴部考試”的,要進行強迫考試辦法,“凡畢業後留學生,均需來京考試,否則永遠停其差遣”。雖然大清王朝已然風雨飄搖,但畢竟還是合法政府,要想獲得國內承認的“同等學曆”,就不得不到北京學部一試身手。同是地質學家的章鴻釗回憶:“我和丁文江初次在北京見麵,頓感相見恨晚。那時候在中國能碰上一位地質界的朋友相當不易。”地質學放在今天可能不是什麼高科技,可是放到晚清,可就是最先進的技術了。國內急缺這類人才,凡那時留學回來的都受到了國家重視。丁文江搭上了科舉功名的末班車,順利考中進士,與他同屆的工學進士,便有大名鼎鼎的李四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獨立。不久,清帝遜位,大清王朝走入曆史,江蘇地麵漸趨平穩。丁文江便受上海南洋中學校長王培蓀的邀請擔任南洋中學化學及西洋史等課程的教員。由於丁文江的地質學背景,學校還專門開設了地質學“選修課”。丁文江很快發現即便在上海南洋中學這樣比較開化的地方,師生仍不知地質學為何物,更談不上能找到合適的教科書。丁文江便把自己曾經的課堂筆記編成教材。丁文江後來了解到,大學的情況比中學裏好不到那裏去。就像九十年代後期,張朝陽不得不向人們說明什麼是“網站”,而馬雲苦苦向人們解釋什麼是“電子商務”一樣,丁文江的處境比他們還要寂寥。

一個人搞起地質研究所

丁文江在南洋中學隻呆了短短幾個月。次年一月,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丁文江為工商部礦政司僉事。民國初建,事事不如人意。丁文江來到北京,剛到工商部礦政司工作就困難重重。丁文江曾談及初上任時的窘境,科室裏隻有一個僉事兩個科員,都不是學地質的,所謂“科”隻是個辦公文的機關,而地質科,卻毫無公文可辦。他屢次要求地質考察,可上麵說沒有經費。隻有兩次應商人邀請、出錢,做過短期調查。

虛度幾個月的時光後,丁文江與礦政司的朋友張軼歐商議,呈請工商部改現有管理機構地質科為地質調查所,附設教學機構地質研究所,由丁文江擔任所長。他還提交了“試辦地質調查說明書”,把創辦地質研究所、地質調查團的計劃寫得一清二楚。於是,便借用北京大學舊址開辦了地質研究所。招生廣告中寫道:“本部試辦地質調查所事宜,特設研究所,以造就地質人才。三年畢業,充任地質調查員。第一學期招生三十人,免收學費,食宿自理。”對於考生資格,凡中學畢業或同等學曆者,十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皆可報名。這一次總共招收了二十五名學員,其中有五人來自南洋中學,他們都是丁文江教過的學生,報考地質研究所顯然是受到丁的影響。

地質研究所開學後最要緊的一項便是實地訓練,丁文江倡議每星期必由教員率領分組實地工作一次,同學們便分頭參加實地教學,走遍了北京城外方圓數百裏的地方。實地歸來,必須提出報告,再由丁文江等教員指出得失。經過高強度的實地訓練,畢業時學生們多可獨立工作,要不是丁文江那樣拚命努力,中國的地質調查工作還不知道要到民國幾年才搞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