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九五?柲?(1 / 1)

日記

十月十二日西安

在臨夏的時候,回民老者的影子,就在腦子浮現,到青海之後,又了解到回民老者某人,因勸兒子脫離匪群無效,在夜間將兒子槍殺後自己投案事,便想著寫這樣一個人物。又鑒於甘肅匪情,其本質又是階級鬥爭的問題,土匪多係匪特和大莊園地主老爺們暗中組織起來的。因此在寫的時候便企圖揭穿反動階級殘餘勢力的陰謀,讓回民基本群眾靠近人民方麵來。想通過馬外保阿爸,這樣一個人物來表現大多數基本群眾對我黨的態度和我們爭取土匪投降的群眾基礎。原先想寫八千多字,結果寫了三萬多字,題名《阿爸的憤怒》。

發表以後,聽到如下批評:

一、馬外保的性格寫得鮮明,但馬亞古柏卻寫得單薄,不突出;

二、對黨、對工作組寫得太少了,看不出黨的決定性的影響(通過工作組);

三、馬亞古柏轉得太快,等等。

這是最主要的缺點,這個缺點的主要來源,是由於在構思的時候,考慮得不夠周密,原先思想裏隻有馬外保活現,對於其他人物,未曾好好想過。在我自己的心目中是以馬外保做中心人物的,可是寫出來,別人看了,卻不約而同認為馬亞古柏應該是主人公。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選擇主人公和描寫主人公上有問題。

主人公的選擇:本來主題要表現爭取匪特,脫離反動殘餘分子的影響而投到人民方麵來,那麼無疑問的,主要人物應該是被欺騙當土匪,而又回到人民隊伍中的馬亞古柏,而馬外保應該是次主角。可是我卻沒有這樣,雖然為了完成馬外保的形象而寫了馬亞古柏很多,但卻沒有十分明確、細膩地去刻畫他。

其次,如果要以馬外保做主角也可以,那就不應該過多地去寫馬亞古柏的活動,而應把馬外保的各方麵活動加強,以他的活動為中心才行。

沒有在極節約的筆墨裏,找最大的特點,去寫黨的工作,這是這個作品中極大的思想內容上的弱點。

幾位讀過的同誌認為:

基本上是成功的,傳達與表現了主題,也刻畫了人物。有特殊的風格,有濃厚的氛圍氣,和詩的氣味。語言不錯。後半截過於勉強地戲劇化了。還可以展開寫。

寫得相當成功。描寫也很好,有藏族民歌風格……

今後再寫短篇,對人物研究,必須注意由主角推及其他人物上,在構思過程中,要醞釀出所有人物性格的表現方法與表現時機。

結構上要講究嚴密,特別是結束的時候。

最好在一開始的適當時機,便讓各方麵的人物見麵,用特定的語言、對話和態度介紹人物,以便在故事開展時,不至於突如其來。

需要克服寫作中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