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誌雄:金融領域的文化人(3 / 3)

中國現在的思想,應該是以新古典儒家、佛家、道家為核心,吸收西方文明的精華,並將其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在形式方麵或“術”方麵提升自己。在不遠的將來,中西方文明兩者看上去、感覺上卻沒有什麼區別。就像鋼化玻璃與有機玻璃看上去一樣,但兩者的物質結構、物理指標是不同的,隻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的區別才會顯現出來。即使在現在的條件下看上去差不多。人們不能拿“相”、“色”去判斷“性”,前者好不一定後者好,反之亦然。但是“性”代表長遠的東西,代表“相”可能變動的方向,代表未來可能產生的結果。現在的“色”、“名”、“相”都是往昔種下的“因”所造成的,包括改革開放、百年抗爭的歲月、幾千年的專製等等。而當改革開放到今天這一程度,勢力的崛起需要向世界展示新的“色”、“名”、“相”的時候,中國潛在的“性”,即中國的儒釋道思想才會真正地顯現出來。

當然,何誌雄先生認為自己還有非常之多的不足,他說自己隻是一滴水,“與先人相比,什麼都不是”。因而他最喜歡的就是徜徉書海之間,以書為舟,以勤為徑,除了每天晚上和周末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思考寫作更多的東西。最直觀的主題就是,做人、生意、文化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即從做好人,做好生意,引領文化,創造價值,並身體力行地去回饋社會,做好事,做善事,做一個普通的人應該做的事。

何誌雄先生相信——您的善行,正在影響著周邊的人,影響著他們的從商之道和為人處事的方法。就像千萬個發光點一樣,逐漸的,光會越來越亮,善的力量越來越大,世界因您而改變。因此何誌雄先生在投資中的理念就是,以快於別人幾步的方法進到一個別人還沒有意識到的領域,然後通過經營賺錢,達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這樣一個狀況。

一直以來,何誌雄先生也是努力地踐行自己的理念,事業之餘不忘回饋社會,他擔任香港複康會委員,亦為香港上善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三年前在北京代表基金會參與創辦非牟利性的機構上善醫院,擁有大概200個床位,服務於廣大的病患人群。另外他亦有心願,正在籌備天仁安沃慈善基金,準備首先用現代傳媒方法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球推廣;另外一個是大興老人院,因為中國老齡化趨勢加重,如此可以使老人得到更好地照顧;第三就是興辦教育,幫助讀不起書的孩子,積極捐資助學。

在何誌雄先生看來,回饋社會的實際意義,實際上是對於人性的一個看法。他認為人性是一種若幹代積累下來的東西,他希望人性是善。但在如今的社會氛圍下,社會是一個交錯發展的過程,曾經因為對西方文明產生盲目崇拜,一度失去社會前進的方向。當然,他認為社會的進化過程是一個有得有失的過程,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因此更應該放開自己的胸懷,以中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根基為基礎,兼容並蓄,始終保持自強不息。

這些,皆是何誌雄先生的所感、所悟、所思,就如同他所寫的《把自己煉成青銅》,充分表達了他心底的聲音——腳下是漆黑的維港,霧氣衝刷著心中的青銅;夜裏的月亮,禪中的明空。濁氣在左手不斷排放,是月亮的親吻;執著和前世的觸動,她把我打磨向青銅。說話而知對方的位置,尚待定性中的靈通;不再需要世人的理解,終於有了一點青銅的鬆容。物質、女色、名利、尊嚴,真正的青銅都不再看見;在創造新生命中,需要把自己煉成青銅。自由延伸的思想,夜裏可以與月亮同眠;沉藏千年的青銅,白天與太陽隔海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