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醫
作者:
在超市裏,如果你看見一個熟肉製品的標簽上寫著:防腐劑(亞硝酸鈉),而另一個產品成分完全一樣,隻是寫著“不使用防腐劑”,而代之以“芹菜粉、活性菌培養物”,但後者的價格要貴10%,你會買哪一種?
對於許多人來說,多付10%的價格去購買這樣“全天然”的食品,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那麼,“天然食品”是否就一定安全呢?
2008年,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開年度大會時,政府主管部門、食品科學家和工業界的代表曾商討如何給“天然食品”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最後沒有討論出任何結果。所以,“天然食品”依然隻是一個生活中的泛泛概念,缺乏法律意義上的準確含義。
前麵說的用芹菜粉加活性菌培養物代替亞硝酸鈉,然後宣稱“全天然”,在現行的法律體係下是合理合法的。問題是,如果把這兩種肉拿去做亞硝酸鈉含量的檢測,結果是二者的亞硝酸鈉含量並沒有明顯差別!這並不是廠家作假或者欺騙——他們可能確實隻加了芹菜粉和活性菌培養物,最後產品中的亞硝酸鈉——卻是“天然產生”的!
在肉類加工中,儲存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肉很容易腐壞。在現代食品工業裏,很常見的就是在肉中加入防腐劑,最常用的就是亞硝酸鈉。一方麵,它可以抑製細菌的生長,從而延長肉的保存時間;另一方麵,它與肉中的肌紅蛋白結合,在熟肉中會呈現誘人的紅色。但亞硝酸鈉在人體內可能轉化成亞硝胺——後者是一種致癌物。幸好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找出了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以忽略的含量。國家標準中的最大使用量是遠遠低於有害劑量的含量,這也是它被允許使用的前提。
不過,人們總是傾向於追求“零風險”,對於這些防腐劑總是避之不及,而追求“全天然”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天然產物”並不是“安全”的代名詞。比如說,芹菜粉,天然就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在“活性細菌”的作用下,這些硝酸鹽會有一部分轉化成亞硝酸鹽,而起到防腐劑的作用。
所以,不管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食物,關鍵都在於它裏麵含有什麼東西,而不是它從何而來。合成的外加防腐劑對人體可能的危害,“天然”防腐劑也同樣具有。“零風險”是不存在的。(摘自《吃的真相》)
(責編:金燕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