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漁養生(1 / 1)

自助醫

作者:李丹

明末清初的大戲劇家、文學家李漁,在他的著作《閑情偶記》中專門有“頤養部”,談到養生心得,值得今人參考。

一、四季養生

“過了七月半,便是鐵羅漢。”七月半即公曆8月15日,江南流行的這句古語說明了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南方的夏季是多麼難熬。

李漁認為,一年中最難過的關口,就是三伏天。精神上的巨大消耗,很容易帶來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冬天、春天、秋天都應該出去幹活、工作,唯獨夏季,應當休假。由於炎熱,人在家裏休息時,不接待任何客人,也沒有客人來訪,是一大樂事。他認為,春天、秋天都是行樂天,但千萬不能太滿、太過。冬天要注意保暖。

二、睡眠養生

李漁認為,睡不好,會生病。睡得好,能治病,“是睡,非睡也,藥也。非療一疾之藥。乃治百病,救萬民,無試不驗之神藥也。”意思是說,這個睡眠啊,不是睡眠,而是良藥。不是治療一種疾病的良藥,而是治療百病的良藥、神藥。這種藥不必再加以試驗證明了。

三、飲食養生

李漁認為:1.愛吃的東西可以多吃一些。例如,孔子喜歡吃薑和醬,每頓飯都離不了這兩樣,也沒聽說他因此得病。但是另一方麵,再愛吃的東西,也不可“亂君臣之位”。一個人再喜歡吃肉,也不能吃得比主食還多,那就不好了。2.怕吃的東西可以少吃。3.太餓的時候不要吃得太飽。人有“七分之饑”時,就應當吃飯了。吃飯也隻吃“七分之飽”,寧少勿多。吃多則會傷脾傷氣。4.憤怒時、悲哀時、困倦時、煩悶時,不要吃飯。心平氣和時再吃飯。

四、心理養生

李漁很看重心理衛生。他認為,要想身體好,首先就要“心和”,“心和,則百體皆和”。他舉例說,一棵樹木如果生出蟲子來,肯定在生蟲之前就已經腐朽了。假如能夠“固其根本,榮其枝葉,蟲雖多,其奈樹何?”而“心和”,就是人體的根本。一個人,強心才能健體。

如何才能做到“心和”呢?李漁推薦了一個口訣:“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微啞,均是壽身資。”也就是說,與其聰明過人,不如有三分笨拙;與其機靈善變,不如有一點癡傻。完全耳聾、失聲,影響正常生活,當然不好,但是少聽幾句閑話,少說幾句容易招惹是非的廢話,總是可以的吧?這個口訣,簡單地說,就是鄭板橋那句名言:“難得糊塗”。而這,正是長壽的資本。

古人的平均壽命隻有三十多歲,而李漁活了虛歲七十,“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當時,他也算是少見的高壽之人了。我們不妨從他的養生心得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責編:金燕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