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坊
作者:玉寬
俗話說“你不理財,理不理你”,省錢消費已成為一門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學問。日常生活中,我摸索出了一套省錢的消費方式,全家過起了“省並消費著”的快樂日子。
錯季“抄底”。“過季甩貨”是商家慣有的商業行為,即將過季的商品打折出售,清倉拋售,盤活資金。這些商品並非質量上有“說道”,而隻是錯過了消費旺季或消費時令。此時“出手”最為給力——既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又能節省一部分支出。前不久,老伴為我買了一件羽絨服,這件羽絨服冬季售價為一千六百多元,現在打折後,僅售1000元,一件衣服就節省了六百多元。錯季消費有兩大良機:一是“冬買夏用”,冬季時購買夏季的用品,這是大錯季;二是“季末清倉”,瞄準商家換季時拋售商品的機會,這是小錯季。不管哪種錯季,這其間都有一個“價差”,抓住時機適時消費,就可以省下一筆支出。
產地“直購”。對於常吃的蔬菜類商品,我家多年來一直堅持產地“直購”的消費方式,即到離市區不遠的蔬菜生產基地去購買。去產地“直購”看似不如去超市和農貿市場方便,其實這裏麵有幾個好處:一是產地直購能買到新鮮、綠色的放心蔬菜,吃到嘴裏安全、衛生、有營養;二是蔬菜直銷,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同超市和農貿市場上出售的蔬菜比,價格會低很多。我曾經做過統計,同樣的蔬菜,產地批發價要比市場零售價低30%左右,年節等銷菜旺季則會更多。有一年我在蔬菜基地買蒜苔,每公斤批發價5.4元,而市場售價則高達11元,1公斤蒜薹我就節省了五塊多。
網上“淘金”。隨著網絡平台的發展,我家把消費的目光投向網絡:網上購物。通過網銀業務,我讓家人在網店上盡情地選購自己喜歡的衣物、生活用品。網店的商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而且普遍存在款式新穎、價格便宜、手續簡捷、購物保險等特點。前幾天,兒媳在網上選中了一套蠶絲棉被,專賣店標價一千六百多塊錢一套,而網上隻花780元便買到了手。現在,家裏的一切生活用品,隻要是網上有的,我絕不從商店裏買。家人粗略統計了一下,近4個月,我家僅從網上購物這一項就節省費用兩千多元。現在,我和家人已經在網上聯係了幾家固定的店鋪,準備拜他們為師,也想開家網上小店呢。
拚夥“團購”。俗話說:省錢才是硬道理。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采取“團購”的消費方式,即附近的幾家幾戶聯合“拚夥”購買商品,尤其是油鹽醬醋等日常生活用品,采取“團購”的消費方式效果是立竿見影——“團購”可以享受批發價,省下不少支出。比如購買衛生紙,超市一卷衛生紙的價格是5元左右,而“團購”則可以整箱(條)購買,平均一卷衛生紙的價格還不到3塊錢。現在,我家“團購”的範圍已從最初的日常生活用品,擴展到了服裝、美容等商品,而且,隨著“團購”視野的擴大,家人連上街、上班都喜歡“拚車”呢,真可謂是“愛拚才會贏”啊!
傾向“精品”。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的日常消費理念越來越趨向“精品化”,吃講營養、穿講品牌、住講檔次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流消費模式。日常生活中,我家在服裝消費方麵一直走“精品路線”,家人算了一筆賬:品牌服裝雖然價格不菲,但質量好、有檔次,使用壽命長;低檔衣服雖然價格便宜,但10件低檔衣服的總價肯定要高於1件品牌服裝的價格,而且低檔衣服常常是穿不長時間便淘汰了。這樣總體算來,還是購買高檔品牌服裝劃算。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