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峽陽的人,常常會被梅照、江汜、洛源、杜溪、浪石、江村等琅琅上口的村名所吸引,若用心去感悟,這必定是些依山傍水的有韻味的村莊。小橋、流水、人家是這些鄉村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橋梁就像美麗鄉村衣襟上一枚精致的胸針。作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的峽陽,就有三座被稱為“橋梁活化石”的木構古風雨廊橋。精巧別致的“雙象橋”始建於唐朝末年,是一座牌樓複屋廊式風雨橋,因梅照村九龍拜象的風水傳說而得名;典雅凝重的“月圓橋”橫架於洋安的潺潺小溪之上,當地結婚的新人都要牽手走過這座橋,以祈求花好月圓,天長地久;而光彩照人的“八字橋”始建於後唐天成年間,距今已千餘年,是閩北最古老的橋梁。“八字橋”的橋門結構非常考究,精雕細作,仿佛是要供千年瞻仰的藝術品,它是座廟橋,橋中間設有佛龕,供著神像,香火極旺盛。民間習俗在橋上延綿不斷,每年農曆四月或八月二十八日,村民到這裏燒“八字香”,祈求來世有好“八字”。還有一些村姑自願結為八姐妹,帖上寫著各自的生辰八字,一齊到橋上焚香燒貼、義結金蘭。據說在這裏結過盟的姐妹都是情義堅貞。她們會輪流做東聚會,街頭巷尾時常會看到一桌婦女在聚餐,她們統一穿著斜襟藍布裳、黑色的及踝長裙和繡花布鞋,挽起的發髻上插著珠花,閨蜜似的低語淺笑,極為暖融。此情此景,讓人感覺市井中的那些男人是多餘的,這是一個屬於女人的潔淨和溫柔的時光,她們正在演繹的是前朝往事……
那些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古廊橋,我曾有幸一睹她們的芳容。倚在橋欄上,凝望著夕陽下靜謐的村莊、田園和暮歸的牛羊,細數著清溪裏的遊魚、枝藤上的蜻蜓,靜聽著淙淙的溪流聲,獨自品味著“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的詩情畫意,感覺那是人生極美好的閑適怡然時光。後來想邀友再去探訪時,鄉民卻痛心地告訴我:2010年6月的一場洪水,無情地吞噬了那幾座經曆了千年風雨的古廊橋。那場令人扼腕歎息的橋之殤,留給未來歲月的隻能是“廊橋遺夢”了。
樂 韻
千年的古鎮,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紛呈著精彩的民間藝術,也傳承著一套行雲流水的生活方式。
記得初次在峽陽過夜時,睡意朦朧中忽聞一陣清脆的打更聲,覺得無比驚奇,腦海中浮現出影視和書本裏的安寧情景。峽陽打更曆史悠久,人們離不開更聲,是因為那些連成一片的高宅大院生活環境使然,也是一種文化情結。四位更夫從晚十時起至拂曉時分,手持木柝和銅鑼,走街串巷。“一更打響,敬告街坊:水缸擔滿,火種嚴防……”更夫的尾音拖得很悠長。在寂靜的夜裏,節奏緩慢的擊柝聲和蒼勁的嗓音回蕩在高高的馬頭牆間,土庫裏的人家,安然地枕著更聲入眠。
每逢正月,峽陽的許多村子都要搭台唱戲。特別有韻味的當是小梅南劍戲,由村民自編自演,以方言清唱為主,一招一式透著古韻。腔調主要為二簧、西皮,伴以京胡、三弦、月琴、笛子、嗩呐等。那些日子,遊子們都趕了回來,在燈影搖曳中,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讓沉寂的山村微醺了起來。
而最令峽陽人驕傲的,應該是頗有點來曆的“戰勝鼓”。據傳明末鄭成功收複台灣時,軍隊中有位旗手是峽陽人,他解甲歸田後把軍鼓的技藝傳授給鄉鄰,故原名“戰台鼓”。因鼓點有“進”、“到”兩種聲音,也俗稱“進到鼓”。戰勝鼓經過300餘年的演變,技巧日益精純,其以大鼓、扁鼓及手鈸等樂器為主,扁鼓直徑一律為三十五公分,厚約二十公分。在列隊行進中,前麵旗手高擎“鄭”字帥旗,四支令旗穿插跟進,鼓手以左手環抱扁鼓於肩,右手揮槌,氣勢威武,聲震十裏。峽陽的年輕男女幾乎都會擊鼓,因此成就了他們的颯爽英姿,並使“戰勝鼓”的威名傳遍省內外。每當元宵節之際,象征來年風調雨順的激昂鼓聲就會久久地回蕩在富屯溪畔……
——選自南昌局《晨笛》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