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爭玩味無窮(2 / 2)

天啟年間,鑒於遼東戰事吃緊,明廷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不畏艱險,撫恤遼民,調兵遣將,興修城堡,整頓軍紀,使“守備大固”,遼東轉危為安,但因遭權要排擠,罷任聽勘,由袁應泰繼任。袁雖精敏強毅,善於治政,但不諳兵法,完全是個外行,到任沒多久,便失掉遼陽、沈陽等七十餘城,明廷大震。熹宗無奈,起用熊廷弼為經略,但又擢王化貞為遼東巡撫。熊廷弼力挽狂瀾,調兵募兵,召集殘兵,加以訓練,趕運糧草槍炮軍械,到當年(1621,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十二月,已集聚大兵十四萬,形勢迅速好轉。可是明帝卻輕信驕傲、怯戰、不會用兵的王化貞,冷落熊廷弼。王主速戰輕進,熊主固守持久戰,雙方爭論激烈。明帝以大兵十三萬委王化貞,熊隻領兵一萬,成了一個虛有其名的經略。努爾哈赤知“經撫不合”,於天啟二年大舉進攻廣寧,王化貞狼狽逃竄,熊廷弼隨之入關,後金軍大勝,攻克廣寧、錦州等四十餘城。廣寧失守後,遼東的形勢更加緊張。當時正值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得勢時期,內閣首輔是葉向高,而王化貞則是他的得意門生。東林黨人出於朋黨考慮,對之事事加以袒護。而熊廷弼則因早年隸屬於東林黨的政敵之一——楚黨,並在禦史任內曾經排斥過東林黨人,故而深受東林黨人的嫉恨,故二人之間的矛盾很大,王化貞處處與熊廷弼作對。遼東戰敗後,明廷把熊、王二人逮捕並追究責任。東林黨人偏袒王化貞,不顧熊、王二人責任的輕重,力主一並處死。特別是鄒元標、魏大中等人,對於熊廷弼更是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熊廷弼無奈之餘,隻得乞救於與東林黨對立的閹黨。他托了內閣中書汪文言,答應給魏忠賢四萬兩銀子,其後卻籌不出,又得罪了閹黨。努爾哈赤而東林黨人看到熊廷弼為閹黨所嫉恨,馬上又改變初衷,上疏申救其冤。這又讓閹黨以為熊廷弼與東林黨人早有瓜葛,於是更加緊了對他的迫害。閹黨誣陷熊廷弼賄賂東林黨人,犯了失守封疆的大罪。天啟五年(1625),熊廷弼終於被殺,頭顱被傳送到九邊示眾。對此,後人吟詠道:“長城自壞不知惜,九邊傳首血凝碧。”其實,類似於此因黨爭而受禍的邊防將領,又何止熊廷弼一人!

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承宗是功高權重的資深朝臣,他素來與首輔葉向高等人關係密切。他見遼事危急,自請督師,以原官督山海關、薊、遼、天津等處軍務,築城堡,汰冗兵,練士卒,繕甲仗,買馬匹,軍備大整,成效顯著。魏忠賢因孫承宗功高望重,欲拉為己黨。承宗嫉惡如仇,拒不應命,並欲麵奏熹宗,劾除忠賢。魏忠賢因此恨之入骨。魏忠賢對其擁兵關外深懷憂忌,遂想方設法陷害他,不久,孫承宗也就成了黨爭的犧牲品。天啟五年(1625)十月,閹黨借柳河明軍小敗,極力參劾孫承宗,孫承宗被迫去職歸裏。

抗金名將袁崇煥威振遼東,令金兵聞風喪膽,為大明王朝立下赫赫戰功,本應重賞,不料卻遭到魏忠賢排斥,指使其黨徒進行彈劾,袁崇煥隻好上疏乞休,於天啟七年罷歸。後來,明廷雖然被迫起用袁崇煥,但由於魏忠賢餘黨進讒言陷害,加上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致使袁崇煥於崇禎三年(1630)被殺。袁崇煥袁崇煥之死,可以說也與明廷內部的樹朋結黨有關。“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絕矣”。

在內有農民大起義、外有金兵入侵的嚴峻形勢下,崇禎帝和大臣們不思整頓朝政,解決危機,反倒斤斤計較黨派利害得失,陷入無休無止的內部鬥爭中。特別是從抗金的軍事形勢來看,自遼、沈、廣寧失守到熊廷弼、袁崇煥諸人被殺,可以說完全是當時政治腐敗的結果,著名的將領熊廷弼等人成了東林黨人和閹黨相互攻擊的犧牲品。風雨飄搖中的大明王朝,自毀長城,其遭受滅亡的厄運將不久矣。從這個意義上說,朋黨混爭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