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萬裏播友誼(2 / 2)

鄭和船隊作為一支兼有通商和外交使命的和平友好的船隊,在它航行的南海和印度洋上,必然會架設一座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橋梁,並為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15世紀初,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在世界上依然是處於領先地位。而鄭和下“西洋”所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則是比較落後的,個別地區甚至還處於漁撈采集的原始社會的經濟狀況之下。鄭和下“西洋”以及由此而擴大了的海外貿易,使南洋地區和印度洋地區輸入了精美的中國手工業品,同時也輸入了高度發展了的中國封建文化。這對於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中國銅錢在爪哇、舊港等地的普遍使用,自然而然地促進了這些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繁榮。中國瓷器的輸入,使原來以蕉葉盛食的一些地區,開始使用青花瓷盤作為餐具。中國的絲織品,使一些地區的人民衣著更加舒適和漂亮。所有這些都豐富和提高了亞非地區人民的生活,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非地區人民的友誼。

鄭和下“西洋”以後,我國人民到南洋一帶去的人無疑就更多了。這些到南洋去謀生的華僑,大部分是貧苦的農民和手工業者,還有一部分是受國內統治者迫害的人。他們帶去了遠比當地發達得多的中國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積極參加居住國的開發和建設。他們有的開墾荒地,種植稻子、甘蔗、胡椒和茶樹;有的上山采礦,經營礦業;有的行醫,為當地人民解除病痛;還有的從事手工業生產。他們以辛勤的勞動,艱苦的創業精神,和自身的聰明才智,同居住國人民一道開發了當地的資源,促進了南洋各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那裏,同當地人民和睦相處,相互通婚,加強了我國人民和這些國家人民的友誼。在加裏曼丹島上,中國人與當地人通婚所生的後代,自稱是中國的苗裔,他們沿用中國先進的耕作技術和紡織技術,一直到19世紀,他們所使用的犁還是中國式樣的。由此可見,中國人民與南洋各國人民的友誼與華僑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這種友誼是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在共同勞動中形成的,是有著深厚的物質基礎的。

同時,鄭和下“西洋”對中國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響。鄭和船隊從南洋各國帶回來的藥材,隨船隊流入中國的阿拉伯文銅香爐如血竭、沒藥、安息香、乳香、蘇合油、蘆薈、蘇木、木香、降香、龍涎香等,豐富了中醫藥學的寶庫,有利於中國人民的健康。他們買回來的西洋布以及胡椒等香料,也有益於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

正因為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南洋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南洋人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各國人民的友誼,所以南洋各地至今還流傳著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三寶廟各種關於鄭和的傳說。人們為了紀念他,凡是他當年遊覽過的山水、寶船停泊過的港口、軍隊駐守過的地方,都成為名勝古跡、遊覽勝地。著名的有馬六甲的三寶城、三寶井,印尼爪哇的重要商埠三寶壟,泰國的三寶廟和三寶塔;在錫蘭,至今還屹立著當年鄭和立的布施佛寺碑……這些名勝古跡都以“三寶”命名,為的是表示對這位和平使者、傑出的航海家三寶太監的紀念。這也是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