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氣的廠衛(2 / 2)

明成祖朱棣看到了錦衣衛的這一弊端,但出於自私褊狹的心理,他並沒有仿效其父廢除錦衣衛,而是采取“以毒攻毒”的手段,另設東廠,以親信宦官提掌,形成與錦衣衛相抗衡的局麵。在事實上,錦衣衛衙門也是東廠監督的對象,主管太監日夜守候於皇帝身邊。相形之下,錦衣衛長官的地位就大為遜色了,東廠太監便成為明代“廠衛”係統的最高領導者。

宦官竊權專政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無法根治的痼疾之一,為害酷烈,屢見不鮮,而明代之所以又成為宦官肆虐最為嚴重的一個朝代,其關鍵的因素就在於宦官把持了“廠衛”機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廠衛”機構原本為專製帝王處心積慮維護其特殊地位而設置,實際上卻成為宦官執掌特權最有力的保障。憲宗時汪直的專權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日後武宗時期的劉瑾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的肆虐也都是有力的證明。掌權的太監無一例外地利用“廠衛”爪牙對持反對意見的大臣進行殘酷打擊。

熹宗去世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的即位宣告了魏忠賢末日的來臨,魏忠賢死於非命。朱由檢本人也頗有重振朝綱之意,但他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繼續重用宦官操縱“廠衛”,依舊維持著恐怖而黑暗的特務統治,使得早已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更加危機重重,無法擺脫覆亡之厄運。《明史》載:莊烈帝(即朱由檢)疑忌群臣,令王德化執掌東廠,號為“慘刻”,(吳)孟明雖掌管錦衣衛,但行事須觀望東廠之意,不敢絲毫違背。而鎮撫梁清宏、喬可用等朋比為奸,大凡縉紳府宅前,必遣數人往來偵察,因此群臣都晚起早闔,毋敢私語。那些高門富豪,更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錦衣衛校尉恣意敲詐,稍拂其意,誣陷立構,隻須片言隻語,便可株連至數十人。試想在天下大亂之時,朝廷大臣整日心驚膽戰,惶惶不可終日,如何能盡心盡力挽救社稷江山?就在大敵當前之時,手握生殺予奪大權的太監仍然將監視將帥視作第一要務,互相傾軋而又離心離德,又怎能避免不擊自潰,土崩瓦解?

總之,廠衛是明朝統治者施行特務政治的特別專政工具。它的出現,適應了統治者加強專製的政治需要,同時又是專製政治的必然產物,它從一個側麵暴露了明朝統治者的獨裁自私,暴虐殘酷。如果說它在朱元璋統治時期對鞏固統一還多少起過一些作用的話,到後來則完全變成了鎮壓人民、黨同伐異、禍國殃民的工具。明代特務政治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掌權的一派對失勢的一派進行迫害摧殘的工具,因此在統治階級內部也極不得人心。所以從明代曆史的發展看,特務政治的客觀效果,不是加強了國家的安定,而是造成了統治集團的分裂,削弱了統治力量,使明政府在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的危機麵前非但不能團結一致,反而彼此傾軋,互相拆台,終於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