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相爭終發“靖難”(1 / 2)

燕王起兵後,為了說明自己行動的正義性,他援引朱元璋在《祖訓》中“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的訓示作為理由,宣稱皇帝被齊泰、黃子澄等奸臣所包圍蒙蔽,變亂祖宗法製,已不能依自己的自由意誌行使職權。對這些奸惡分子,須加誅討。他自稱舉兵為“靖難”,即安靖內部災難。所以曆史上稱這一場朱家王室內部的奪權鬥爭為“靖難之役”。此時,離朱元璋離開人世才15個月,靖難口頭上的對象是建文帝身邊以齊泰、黃子澄為代表主張削藩的大臣,即所謂“君側”。但雙方心裏都雪亮,無非是奪位與保位之爭。

建文帝聞報燕王造反,興兵南下,趕忙調集重兵阻擋。沒想到敗報頻傳,北軍連破通州、薊州、遵化、懷來、居庸關等地。建文帝這才不得不調動精銳之師平叛,南北大戰也就正式拉開戰局。

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作“征虜大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八月壬戌日,先頭部隊十三萬人與燕軍在滹沱河地區遭遇,戰敗,退守真定城(正定)。燕王攻了三天,沒有攻下,撤兵而去。

耿炳文在當時是碩果僅存的宿將,年已六十五歲。他少年時代替朱元璋守(浙江)長興,守了十年,和張士誠的兵對壘,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其後參加北伐西征,屢克名城,積功受封為長興侯。這一次雖然戰敗,但仍然守住了真定,保存了十萬左右的兵力。

迂腐的黃子澄驚慌失措,請建文帝臨陣換將,改派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到真定替代耿炳文。但李景隆雖為將門之子,卻是十足的紈子弟,哪裏比得上耿炳文呢!

李景隆坐誤戎機,浪費了不少時間去征調各地的兵力,想湊足五十萬,甚至六十萬人。打仗的事,何嚐是比人多?這一點,不是李景隆這樣的人所能想象的。

李景隆收集耿炳文的殘兵敗將,並征調各路軍馬,進駐河間。當時,遼東軍攻永平,燕王和諸將計議說:“我在這裏,李九江(李景隆)不敢來。現在我率軍去援救永平,他一定前來攻城。我再回師擊之,屆時堅城在前,大軍在後,李九江必定大敗。”諸將都認為北平守兵太少,不好辦。燕王說:“城中之眾,以戰則不足,以守則有餘。我此去不是專為救永平,還要誘九江來就擒,是一舉而兩得。”於是,在九月率軍赴援永平,臨行告誡留守北平的世子朱高熾說:“李景隆來,隻宜堅守,不能出戰。”又故意撤盧溝橋守兵,誘李景隆深入。

李景隆果然落入燕王的圈套。他聽說燕王率師救永平,就於十月驅兵直趨北平。過盧溝橋時見無軍隊守衛,喜不自勝,說:“不守此橋,我看他是無能為力了。”以為北平唾手可得,遂進逼北平城下。朱高熾嚴密部署,拚死守衛。李景隆號令不嚴,指揮不當,軍隊雖多,麵對堅城,卻無可奈何。南軍中唯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戰,他與兩個兒子率領精騎千餘,殺入張掖門,銳不可當。但是,後援不至,隻好勒兵以待。李景隆怕瞿能得了頭功,派人阻止,要他等候大軍全到,一起進攻。燕軍因此得到喘息的機會,連夜汲水潑到城牆上,天寒結冰,第二天,南軍無法攀城攻擊。

燕王打退攻打永平的遼東軍後,又揮軍攻破大寧(今內蒙寧城西),挾持寧王朱權回北平,收編寧王的精銳部隊八萬人,其中尤以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最為驍勇,因此,燕王兵力更加強盛。北平在燕王世子朱高熾的奮勇守衛下,固若金湯,李景隆無法攻克,雙方僵持不下。待至燕王回師救援時,內外夾攻,南軍支持不住,李景隆率先逃遁,連夜奔回德州。南軍見主帥已逃,也紛紛丟棄兵械糧草,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