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3 / 3)

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個人、包容個性差異,並通過協調達成共識,使多樣性之間達到協調、合作、共贏。現代意義上的和諧價值在於,它是多樣性、差異性的統一。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認和尊重個性的差異,即承認多樣性。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多樣性及個性差異是必然存在的,而如何對待多樣性及個性差異,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麵對和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排斥多樣性和個性差異來達到的社會和諧,隻能是缺乏生機與活力的社會和諧,是傳統意義上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既尊重多樣性和個性差異,又能在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性和互補性。隻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安定團結。

互惠互利,就是社會各階層、群體和成員之間能保持一種互惠互利關係。這種關係表現為處在較高位置的階層、群體在增進自己利益的時候,不能以犧牲或損害處在較低位置的階層、群體的利益為代價,反而應該使兩者的利益同時得到增進。隻有這樣,才能使社會成員之間達到和睦團結,這有利於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實現社會安定,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見,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三個基本要素。以往,我們對此認識不夠。

五、在全社會倡導並形成誠實守信、互幫互助和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

對於這個思路可以用“誠信友愛”加以概括。誠信要求社會成員應該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規章製度和公共秩序並按這些規範行事。社會和諧與規則、秩序密切相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和秩序產生和諧,如果一個社會有了合理的、統一的社會規則,而社會成員又能自覺地遵守這些社會規則,這就有了誠信。誠信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決不能小視。友愛就是要在全社會倡導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這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倡導並形成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這屬於道德建設範疇。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即道德建設狀況。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就無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要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總之,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對於這個思路可以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來加以概括。生態環境問題雖然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負麵效應,古已有之,但是應該看到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造成的。資本主義在其幾百年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從而產生了威脅地球所有物種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全球性危機。這已引起了世界上一切有正義感的國家和人民的公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成為世界共識。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從根本上說,不存在人與自然不和諧關係的製度性根源,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由於未能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從而產生了生態環境問題。

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必然波及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因為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就要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那麼就會產生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的尖銳矛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就難以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還應該看到,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相當嚴峻,一些地方環境汙染問題十分嚴重,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不但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還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因此,我們要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學會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各種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自然資源係統的良性循環。要加強環境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保證人民群眾在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中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以上我們從六個方麵論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思路。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簡稱三個文明建設)是有機統一的。三個文明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三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條件。因此,我們要通過發展生產力來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要通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三個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從全局工作部署上看,為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重點做好以下十個方麵的工作(即十個“切實”):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切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切實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切實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切實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切實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

總而言之,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的社會;是能夠協調好各個階層和方方麵麵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社會;是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法製的社會;是健全社會組織機製,完善社會管理體製,優化社會秩序從而實現安定有序的社會;是倡導並形成誠實守信、互幫互助和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社會;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