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發展(3 / 3)

1.統籌人與自然關係是和諧發展的前提

我們知道,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以資源環境為其絕對永恒的自然基礎。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可能有真正的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層麵上,當代人與其自然存在著尖銳的對立,這種對立是通過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表現出來的,如自然資源銳減、環境遭到嚴重汙染等。這一問題在我國社會發展中表現得較為嚴重,以下就以水土資源為例對此加以說明。我國七大江河水係中劣五類水質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嚴重汙染,海河、遼河及淮河的有機汙染已不亞於英國汙染最為嚴重時期的泰晤士河;黃河水資源取用率高達92%,水汙染每年損失100多億元,過度開發利用使河流經常幹涸斷流;我國土地的沙化麵積正在加速,每年以3436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展,一年等於損失一個大縣的麵積。

如果從哲學層麵來分析其原因的話,那就是天人對立觀支配下的工業文明對自然的過度征服和掠奪,才導致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失和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困境。當今,科學發展觀意識到人與自然共處於一個生態係統,從更高層次上的“理性”高度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人類必須運用自己的理性智慧來自覺地、合理地展開對象性的活動,由此提出了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人與自然之間良性循環的和諧發展觀。這種發展觀,是要超越“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追求一種“新的人類中心”的價值觀念,或者說是帶有創新性質的“與自然共榮共存共進性的人類中心”觀念。這不僅是人類曆史上發展觀的重大突破,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發展的科學前提。

2.統籌城鄉關係是和諧發展的基礎

中國的改革起於農村,隨後,農村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總體上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農村人口遠低於城鎮人口;養老、醫療保險,農村不僅普及率不高,而且水平低;更為嚴重的是城鄉之間貧富差距、收入差距較大。例如,1997年農民的人均收入為2090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160元,兩者收入差距為1:2.47;2003年農民的人均收入為2622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00元,差距已擴大為1:3.24。同時,我國有80%的人口在農村,如果農村不能夠得到發展,那麼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應該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走向。

3.統籌區域關係是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發展很快,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發展很慢,造成了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的現實情況。例如,西部地區麵積占全國71.3%,人口占30%,而GDP卻隻占全國的18%;而東南沿海5-6個省的GDP超過全國的50%。1991年東西部地區人均GDP差距為1.86倍,2001年擴大為2.44倍。其中上海人均GDP與貴州GDP相差13倍。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有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各種危機。因此,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是國家長治久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

4.統籌經濟社會關係是和諧發展的核心

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發展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狹義)、環境等方麵協調的持續演進的係統運動過程。這裏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各種“發展”之間存在不可替代的關係,此發展無法彌補彼發展,例如,經濟發展、財富增加,並不等於分配製度合理,不能代替政治民主或社會公平。由此引發的政策含義是,每一種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各種發展之間必須保持協調配套的和諧關係,不能一味傾力於某一方麵的“單兵獨進”,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否則,就不能達到事物整體的和諧發展。因此,人們在致力於謀求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必須適時改革經濟製度,調節利益關係,以拓展經濟發展的廣闊空間,提高社會的公平程度;必須改革、完善政策製度,創造穩定有序、民主寬鬆的政策環境,為人民廣泛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創造條件;必須變革思想關係,更新思想觀念,確立與社會發展走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體係,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等等,以最終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5.統籌內外關係是和諧發展的關鍵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使得我們發展的競爭半徑不斷擴大,對外關聯度和參與度更加密切和深刻。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發展必須要考慮國際環境科學發展觀主張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使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持一種協調互補、和諧共生的運行狀態,以盡可能實現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趨利避害,不斷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總之,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作為一個有機的存在,它要求獲得全麵發展,並達到全麵和諧。換句話講,和諧發展的構成是社會保持其有機體性質的決定性條件。而和諧發展隻有實現於人類科學的發展觀和合理的實踐中,那就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