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發展觀的變革:從“可持續發展觀”到“科學發展觀”(3 / 3)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堅持科學發展觀,強調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並不是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科學發展觀,所要糾正的是某些地方和領域出現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當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的偏頗,但這並不意味著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的地位。經濟發展是發展的核心,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科學發展觀仍然要建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點上,它要求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但要徹底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3.以五個統籌為重點、全麵協調的發展理念

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是其基本內涵和關鍵。在我國,今後一定時期內的重點是處理好五個方麵的基本關係,即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的道路,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統籌區域發展,逐步改變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通過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實現從不平衡發展戰略向平衡發展戰略的轉變,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形成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社會機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通過深化改革實現國內經濟體製創新的同時,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我國加入WTO的需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發展國內經濟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堅持科學發展觀,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協調好上述關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4.以促進社會全麵進步為目的的發展理念

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發展,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的全麵進步,不斷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個人素質和生活質量,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的全麵進步,首先,要依賴於經濟發展,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製,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其次,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再次,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形成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信用為重點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設體係;最後,經濟發展的一切措施都要圍繞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而展開,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安居樂業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達到社會全麵進步的目的。

5.以與時俱進為特點的發展理念

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客觀要求,即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其中,體現時代性是最鮮明的標誌,曆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理論、方法和措施也必須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和要求才能符合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把握規律性是與時俱進的本質要求,時、勢的不斷變化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也隨之發生變化,我們必須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把握事物發展的新規律、新趨勢,並用對新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行動;富於創造性是與時俱進的生動體現,隻有富於創造性,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具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才能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在發展中始終用先進的理念指導我們的行動,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前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