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青銅器、鐵器的使用及至農業、畜牧業出現後,人類開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改變自然,使得這種關係進入了開發階段(即第二個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還沒有對自然造成較大的破壞。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近現代大工業生產出現後,人類的自信心和對生存環境的不滿足感,驅使他們去“征服自然”、“統治自然”,毫無節製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人與自然的關係進入了第三個時期。在這一時期,掠奪性地開發資源,一方麵對大自然造成破壞性的災難,另一方麵也招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與懲罰。然而,人類終究是有理性的。當這種掠奪式的開發難以為繼時,人與自然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關係發展的四個時期,在哲學意義上是一種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人依附於自然,處於“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諧狀態;在掠奪階段,主導人們的是“人定勝天”,對人與自然的初級關係給予了否定;現在,我們追求“人天和諧”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勝天”的思想。“人天和諧”不同於“天人合一”,它是人類反思資源過度利用、生態破壞造成惡果之後思想上的一次升華,是人類主動地在更高層次上同自然和諧相處。
綜觀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當前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充分了解人與自然關係的發展史,對我們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去追求人天和諧的境界,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以犧牲子孫後代的發展條件為代價來求得眼前的發展,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含義。
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是人類麵向21世紀必然作出的戰略選擇;它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反思文明的發展曆程,特別是反思工業文明以來現代文明發展道路的理論成就。可持續發展強調要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其核心問題就是要科學地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因為人類要實施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現實的、具體的、曆史的、辯證的統一,離不開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製約,離不開物質性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根本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隻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要重視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首先,在認識方麵要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演進的觀念,這是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前提。在我們隻有一個地球的口號鼓舞下,人類必須意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隻追求自身的、目前的、局部的發展利益,同時也要考慮自然的、長遠的、整體的發展需要,為維護地球生物圈的安全,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及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要深入分析造成人和自然不協調的原因,製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和措施,達成共識,狠抓落實。
其次,在實踐方麵要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正確處理人的能動性和受動性的關係,並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以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為此,我們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應遵循如下幾個方麵的發展原則:
第一,人口增長和人均物質消耗量增長不超過環境的可持續承載力,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損害後人的發展。這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已證明,環境的衰退和資源短缺表明人類已突破了上述界限,這種突破是不可持續的。因而,控製人口增長和人均物質消耗量增長,全麵變革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即它包括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以及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倫理道德、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法律、國際關係等)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麵臨的曆史任務。人類必須在今後的幾十年中完成這種變革,在自然的極限之內生活,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第二,加快向循環經濟的轉換。大力推進物質生產由傳統的“原料——產品——廢料”線性過程轉向“原料——產品——原料”的循環過程,使原料在多次循環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將原料消耗和廢物排放減至最低、物質資源的投入產出比增至最大;產品經消費後不是進入垃圾的洪流,而是進入覆蓋全社會的廢氣物資源化、還原化循環網絡,最終的廢氣物進入無害化處理中心;同時加快科技和工藝的生態化變革,加快可持續供給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過程,加快可持續供給、可循環利用、清潔的或可降解的材料替代過程,使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既能獲得可持續的物質和能源供給,又能使最終的廢氣物被環境降解自淨,從而將整個人類的物質活動納入到自然的物質循環過程之中。
第三,經濟發展模式由數量增長型轉向質量提高型,經濟發展的目標由追求物質產品的無限增長轉向生活質量的全麵提高。地球的物質、能量、資源都是有限的,在一定時期內,其可再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長期以來,人們毫不懷疑地追求物質產品的指數增長這種狀態,把物質產品的指數增長視為經濟發展的同義語或者至少是主要內容,這種追求是不可持續的。指數增長的迷惑性在於它前期變化緩慢,後期突飛猛進,突變瞬間發生,小小的、脆弱的地球生態圈承受不了一粒麥子的64次方的指數增長。今天連發達國家都深深地陷入了依賴物質產品的指數增長這種狀態,一旦這種增長停滯,就會立即引發一係列的社會問題,這隻能是兩極分化的社會結構和畸形文化的痼疾。人類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物質產品的數量增長是有極限的,但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則是無止境的,將經濟發展由數量增長型轉向質量增長型,是避免數量增長型突破自然極限而遭到自然和社會雙重危機夾擊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人們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開辟新的途徑,提供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手段,使人們看到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希望;充分挖掘自然界的潛力,重建新的人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環境;加速提高利用自然的工藝水平,變廢為寶。這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物質保障。
最後,在社會方麵要建立合理的社會組織、製度,在國家規模甚至在全球規模上合理地開發、改造和利用自然界,這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社會保障。目前,世界各國不論是什麼製度的國家,都在不同程度地重視環境問題,重視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問題,重視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些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課題的每一步突破,都預示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也將為21世紀帶來新的曙光。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1.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思想的概述
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反動的社會主義和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時,對各種空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給予了褒獎,認為他們包含著很多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例如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對立,消滅家庭,消滅私人經營,消滅雇傭勞動,提倡社會和諧,把國家變成純粹的生產管理機構等。尤其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威廉·魏特林所著的《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馬克思更是把其讚譽為史無前例的處女作。由此不難看出,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不但不排斥社會和諧,而且還對社會和諧給予了足夠的關注。
2.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思想主要來源於德國古典哲學,其代表人物如康德和黑格爾等,都非常重視和諧與社會和諧
和諧與社會和諧不僅是其思想理論體係的重要範疇,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是其思想理論旨歸。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論體係也是如此,隻不過與前人相比,他們的社會和諧思想具有更大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馬恩看來,和諧就是矛盾的同一,即事物之間的一致、統一、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等,而社會和諧就是社會矛盾的同一;社會的根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就是一種和諧。但是,這種和諧不是絕對的、永恒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基礎的變遷,又會由和諧變為不和諧,為了達到新的更高的和諧,就必須進行改革、革命、鬥爭等,這就是所謂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具體表現。再將它具體到資本主義社會,馬恩認為:資產階級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不僅破壞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首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建立了新的和諧,而且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不斷強大,生產關係已無法與其相適應,隻能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和桎梏,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工人,即無產者。無產者的目的是要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和諧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它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因為,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3.從人與社會的關係來看,和諧範疇的重要意義主要從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表現出來
大家知道,生產方式的發展一般都經曆了和諧、對抗、和諧(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三個階段。一般來說,當一種新的生產關係建立以後,在一定時期內它是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係統內部的各個有機組成部分之間和它與生產力之間都是相互協調、相互適應的,這種協調和適應就是和諧。這時,生產方式處於和諧發展階段,即和諧的肯定階段。由於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著的,當生產力繼續向前發展時,舊有的生產關係與新的生產力之間會出現一些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這時,就需要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那些方麵和環節,使之變得和諧。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和改變這些局部或暫時出現的不和諧,任其發展下去,或遲或早釀成全局性的不和諧乃至發展成對抗,最後導致生產關係變革,出現新的生產方式。這是生產方式和諧發展的否定階段。在新的生產方式中,新的生產關係與新的生產力又會出現新的和諧狀態,即進入和諧的否定之否定階段。由和諧到不和諧對抗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和諧,可以說是生產方式乃至基本矛盾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和把握這一規律,對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剩餘產品的出現,人們有了私有觀念並進而產生了私有製,出現了貧富對立。對此,盧梭指出:“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貧困伴隨著農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