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的幾代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先後提出了一係列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理論原則和方針政策,這些理論原則和方針政策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構成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直接的理論來源。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毛澤東就發表了《論十大關係》,第一次提出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對正確處理我國社會的一些重大關係,如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漢族與少數民族等關係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1957年,毛澤東又發表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諸多矛盾都可以通過自身製度的完善來加以解決,並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就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社會”。要求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倡導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解決科學文化領域裏的矛盾,以“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解決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矛盾,以“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解決全國城鄉各階層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矛盾。毛澤東的這些處理好各種關係和矛盾的論點,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原則方針。
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同誌在領導我國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係列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鄧小平的這些理論主要包括四個方麵:其一,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思想。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要達到共同富裕,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而發展就得靠改革開放,實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強國之路,也是建立和諧的社會主義之路。其二,鄧小平提出了一係列關於社會主義全麵協調發展的思想。他指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要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等等。其三,鄧小平多次強調“穩定壓倒一切”的和諧發展之路。他曾強調指出:“中國不能亂哄哄的,隻有在安定團結的局麵下搞建設才有出路。一切反對、妨礙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東西都要排除,一切導致中國混亂甚至動亂的因素都要排除。”1989年,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再次申明:“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離開國家的穩定就談不上改革和開放。”必須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思想,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其四,鄧小平提出了要實現“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主義思想。1985年,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提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1990年12月,他再次提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而在1992年的“南巡”講話中,鄧小平更是多次強調要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公平公正的主張。鄧小平關於發展、穩定、協調和實現公平公正的理論,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重要指導思想。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21世紀的過程中,也十分強調“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思想,同時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觀點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但是“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江澤民同時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全麵發展的社會,因而必須強調“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同時必須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探索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等主張。江澤民同時還明確描繪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並將建立“和諧社會”思想包含其中,他提出,要在21世紀頭20年,全麵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從而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黨要為之奮鬥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提出來,體現了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提上了日程。
總而言之,古今中外有關和諧的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淵源,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正是基於這些思想和理論,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出發,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審時度勢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理念和重大戰略任務。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的推進和實現,必將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並取得新進展。
二、和諧社會的內涵
和諧社會範疇主要揭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我身心內外發展的協調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規律性。這一範疇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首先,和諧社會不是事物內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結果,是矛盾差異的相對均衡、相對中和。請注意這裏的“相對”二字。任何一個和諧社會,不管是低度和諧的社會,還是高度和諧的社會,都不是“無差別境界”,這正如伯陽父(史伯)所說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其次,和諧社會是多元社會。一位哲人說:“相反需要‘和’”。另一位哲人說:“相異需要‘諧’”。和諧社會的提出恰是為了進一步開發多元的功能,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多元的個性,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多元的發展。
最後,和諧社會決不是“無衝突社會”。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不等於具體利益一致。大目標一致不等於步調一致。在和諧社會中,既會有經濟衝突,也會有文化衝突;在文化衝突中,既有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衝突,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衝突,還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後現代文化之間的衝突。有些衝突是難免的,有些衝突原本可以避免,隻是由於我們的工作失誤所造成。十多年來,群體性事件無論是從發起的數量來看,還是從發起的人數上來講,其增幅都是值得正視的。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有沒有階級矛盾呢?一般說是沒有的。可是這不等於就沒有階層矛盾。牙齒還會咬舌頭呐!在階層之間怎麼可能沒有階層矛盾呢?新階層與老階層會有矛盾,新階層與新階層之間也會有矛盾。今天客觀存在的城鄉差距過大,貧富差距過大,就是階層矛盾的反映和表現。有矛盾、有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視而不見,是不會做轉化工作。矛盾是學校,衝突是課題,能力在矛盾中展示,水平在轉化中提升。駕馭矛盾的本事在於不把局部矛盾擴大為全局性矛盾,不把非對抗性的矛盾搞成對抗性的矛盾。碰撞會產生火花,整合能化幹戈為玉帛。“衝突→融合→再衝突→再融合”這就是和諧文化發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