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資本主義啟蒙者、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則認為,社會是自然有序的,不需要人為的幹預,隻要遵循這種自然秩序,人類社會就會自然和諧:和諧的經濟生活、和諧的政治生活,還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和諧統一。而社會和經濟的增長也是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調節,這隻手會自動地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和經濟的增長。據此,亞當·斯密提倡國家應該采取放任自流的不幹預經濟的理論。亞當·斯密的放任自流的經濟思想在資本主義早期曾產生過積極的作用。
19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後,關於“和諧”的思想仍然是西方哲學學派理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實證主義學派就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是以“和諧”、“秩序”和“進步”為特征的社會,這個社會就是工業高度發達、科技高度發展,並能借助社會學家控製社會環境,從而使整個社會成為和諧的社會。實證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孔德就指出,由於社會是由眾多的人、家庭組成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協調需要一種製度,而社會製度的宗旨是把感情、理性和行為結合為一種持久的和諧。美國的實用主義學派則不僅在談論經驗問題時強調了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協調的重要性。而且在社會曆史觀中明確主張盡力把社會中的鬥爭變成和諧,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屬於人本主義學派的馬爾庫塞則指出,資本主義體製是一個“病態的社會”,“不健全的社會”,而他的理想就是要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寧靜生存的真正和諧”,並認為這種“想象的烏托邦要求已經充滿了曆史的現實性。”阿爾多諾則從美學角度論述了應當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重要性。他認為現代科技破壞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而人對自然的審美關係則力圖保持人與自然的平等、和諧關係。
空想社會主義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傾注了巨大的熱情。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和康帕內拉分別在《烏托邦》和《太陽城》中對未來理想社會進行了描繪,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美好願望。而19世紀初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則最早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他在1803年寫的《全世界和諧》一書中指出,現存資本主義製度是不公正、不和諧的,將被新的“和諧製度”所代替。182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共產主義試驗,也以“新和諧”命名。1842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並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空想社會主義者所設計的和諧社會的特征,包括協作生產,統一管理,目標是要發展社會生產,促進社會進步和政治權力的平等,消滅城鄉對立,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對立,等等。雖然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諧社會思想是當時曆史條件的產物,但這些觀點對於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總之,西方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理論反映了人類社會對於和諧理想的不倦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了西方哲學家對和諧及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思考,為我們今天對和諧社會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三)馬克思主義關於和諧社會的理論是和諧社會思想形成的明確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提出了許多有關和諧社會的光輝思想,是我們今天形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指導思想:
1.物質決定意識,人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
馬克思指出,如果沒有自然界和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也沒法創造任何東西,這就強調了自然是一切的基礎,而人必須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理論觀點。恩格斯也指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們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因為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複,因而,我們必須能夠正確認識自然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這也強調了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
2.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相適應、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發展相適應是社會和諧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的。在這些矛盾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過來,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而上層建築也會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相適應、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時,就能推動社會發展,就能夠呈現和諧社會的形態;反之,就會呈現出一種不和諧的社會形態。因而,要達到和諧社會的目的,就必須努力使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相適應,使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
3.隻有社會主義製度和共產主義製度才能建立真正和諧的社會
關於這方麵的理論,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誌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在這些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資本主義的文明雖然超過了以往一切社會的文明,但是它卻造成了社會不平等和兩極分化、人的畸形發展及異化,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和剝削與被剝削關係,使得它不可能做到“和諧”。因而從社會製度上講,隻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能真正建立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把共產主義定義為“人和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也把共產主義稱為“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對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是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
4.生產力高度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消滅不平等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都一再提倡社會和諧,並提出了關於未來和諧社會的設想,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如何實現和諧社會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他們在《反杜林論》等著作中,多次提出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階級消滅,消除一切社會的、政治的不平等是和諧社會必備的標準和條件。未來社會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麵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之上,社會生產力獲得了高度發展,消滅了工農、城鄉、體力與腦力勞動三大差別,實現了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這樣的社會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社會。
顯然,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和諧社會的思想,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同時也表明我們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與任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構想,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信念和信心。
(四)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是和諧社會思想形成的直接的理論來源